點了,突然接到電話通知,說周恩來總理要再次接見代表團成員。
等了一會兒,來接的車到了。和吳建民一起乘車的,還有住在23號樓的過家鼎。途中,他們自然而然地說起翻譯工作的話題,過家鼎說:“你看我這個人,幹到現在了,整天忙忙碌碌,常常就為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絞盡腦汁。”
聯合國會議(3)
在吳建民印象裡,過家鼎的確是個非常認真仔細的人,他在朝鮮停戰談判時就從事翻譯工作,長期負責筆譯定稿,他的英文翻譯絕對不會脫離原意,他看過的東西特別讓人放心。他的筆譯一流,但口譯時會露出緊張神色,這在外交場合是比較忌諱的。後來到了聯合國,安理會開會時,通常是五個人出席,代表黃華坐在第一排,周南、趙維坐二排,吳建民和過家鼎坐三排,因為老坐一起,吳建民發現每臨要答辯了,過家鼎的臉眼看著就繃緊了,也許他精力集中於工作時就是這樣。
車到人民大會堂時,已經十一點多了。行前兩度接見代表團成員,說明中國最高領導層對進入聯合國的高度重視。其實,第二次接見是毛澤東的一句話引出來的。在周恩來第二次接見全體代表團成員前,毛澤東約見了他和外交部領導及代表團部分重要成員。參加這次召見的代表符浩,事後作了一首詩記錄下當時的情景:“昨夜離齋授機宜,風華意氣論縱橫。小閣書香韻味遠,童顏鶴髮滿懷情。引喻柴桑入虎穴,歐安原本不安寧。千鈞一言三冬暖,‘九十一人’案始平。天方破曉登程去,處處霜花送我行。心潮逐浪雲天外,誓挽強弓射大鯨。”
詩中“引喻柴桑入虎穴”一句,說的是毛澤東在談話中一再引用《三國演義》的典故,所謂“柴桑”即諸葛亮吊周瑜之喪的故事。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吳國都督周瑜之死與幾度受挫與諸葛亮有關,吳國將士對其心懷怨恨。但諸葛亮為了吳蜀聯盟共破曹魏,不顧自身危險,親自過江到柴桑口祭奠周瑜。他用聲淚俱下、情真意摯的祭文,使周瑜之妻小喬聽之動容不忍加害。毛澤東以此比喻代表團的聯合國之行,他還要代表團應懷有漢朝班超出使西域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的勇氣。
把聯合國比喻為“虎穴”,說明當時的中國看聯合國,還沒有把它作為自己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表達自己意願並對世界歷史程序施加影響的舞臺。還把它看作是受超級大國操縱的工具,把進入聯合國視為到敵人的心臟去戰鬥。直到真正進入以後,隨著時局和中國自身地位的變遷,才逐漸更改了這種觀念。
“歐安原本不安寧”,是因為毛澤東在約見時曾縱論國際大勢,毛澤東始終認為美、蘇爭奪的重點在歐洲。當時的背景是蘇聯一直在積極推動召開由歐洲國家參加的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但兩霸相爭不止,即使會議召開了,歐洲也未必真能獲得安寧。
“‘九十一人’案始平”,說的是周恩來在向毛澤東介紹代表團代表時,提到了1967 年外交部91 位幹部寫大字報要求陳毅出來工作的事,此事一度被指為右傾翻案,而在座的符浩、陳楚都是“九十一人大字報”的參與者。毛澤東聽後說:“我還是‘九十一人’的戰友咧。”一句話,使寫大字報的91 人得到解脫。
當時,林彪事件已在黨內一定範圍內傳達,但有關事件的更多情況,即使黨內高層也知之甚少。毛澤東遂向在座的人講了幾句關涉林彪叛逃和“五七一工程紀要”的話,並提議周恩來將此向代表團全體成員傳達。
吳建民他們來到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後,聽章文晉唸了由林彪之子林立果等草擬的“五七一工程紀要”。周恩來對傳達做了解說,指出“五七一”是“武裝起義”的諧音,“紀要”是林彪反革命集團陰謀暗害毛主席、發動反革命政變的綱領。
接著,周恩來又就代表團赴聯合國做了進一步指示,其實這些指示多為此前毛澤東與他和部分代表、副代表見面時所說的話。周恩來特別轉述了毛澤東引用的“為將當有怯弱時”的典故。
“為將當有怯弱時”出自《三國志》。曹操的連襟夏侯淵勇冠全軍,因戰功赫赫而過於剛傲、恃勇輕敵,所以曹操給帶兵在外的他寫信說:“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耳。”但夏侯淵並沒把曹操的話牢記在心,最終在與蜀國作戰中兵敗身亡。
周恩來在說到“為將當有怯弱時”,做了一些他個人的見解和闡發,他說:“臨事而懼,是好事情。這樣的話你就不會掉以輕心,你就會注意學習,包括向你的敵人學習。”這幾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