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閻王爺那兒去報道的李冬庭,突然發現了一根救命稻草,所以,他一定會緊緊抓住這根救命稻草。
“一直堅持吃藥。”
“很好。出院以後,到現在,你一直堅持吃藥嗎?”
張童林雖然接受了李家人的聘請,但對於能不能達成委託人的心願,他心裡面沒有底,“很好”,這說明張童林對李冬庭的回答非常滿意。
“一直堅持吃藥。”
“在七年的時間裡面,你的病也沒有復發過呢?”
這才是問題關鍵。
“我不能確定自己有沒有復發過,但我發現自己心緒不寧,焦躁不安的時候,我就請假回家養病,等心情平靜、情緒穩定之後,再回學校上課。”
大家注意到了吧!李冬庭在同一個問題上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大家應該還能記得,他在歐陽平面前可不是這麼回答的。
歐陽平暗自慶幸在前面的審訊中做了必要的鋪墊。
“我能不能這樣理解,但你預感到自…無…錯…小…說…m。…quledu…己就要發病的時候——或者已經有不好苗頭的時候,你選擇了回家養病休息,是不是這樣?”
張童林的心理暗示已經非常露骨了。
“是的,我意識到必須馬上休息,否則,必然不可收拾。我不想再發病,我發過一次病,太可怕了,我必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如果再發病,如果再住院治療,我的教師生涯就要結束了,我不想失去這份工作。”
“你每學期回家休養幾次呢?”
“一個學期至少一次,有時候兩次。”
“一般會在什麼時候發病呢?”張童林果然厲害,李東庭只說發現自己“心緒不寧,焦躁不安的時候,他就選擇回家養病”,張童林則稱之為“發病”。在張童林看來,“心緒不寧、焦躁不安”就是發病最初的症狀——或者說是發病前的徵兆。
“每年春天和秋天,特別是春天。”
春秋兩季是精神病人發病的高峰期。李東庭作為精神病人,他深知這一點,段主任在醫囑中曾經強調過,複診安排在春秋兩季為宜,李冬庭應該不會忘記。
“你每次回家養病多長時間?”
“三至五天。”
“你服用的藥還有嗎?”
“有。”
“在什麼地方?”
“兩個住處都有。黑紮營的家中,在寫字檯中間的抽屜裡面有一瓶,西園路小區的租住屋裡,大房間,床前書桌抽屜裡面——在幾本書的後面有兩瓶。”
張童林果然不是等閒之輩,他的意圖非常明顯,藥將作為李冬庭“間歇性抑鬱型精神分裂症”並沒有完全根除的重要物證。
以上是張童林和李冬庭談話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核心主題是:李東庭曾經有過間歇性抑鬱型精神分裂症的病史,出院之後,李冬庭一直在遵醫囑堅持服藥,這說明李冬庭的病並沒有痊癒。
1009。 第一百一十三章 張童林啟發誘導 李冬庭非常配合
“在作案之前,你是不是出現了心緒不寧,焦躁不安的情況呢?”
張童林在啟發誘導李冬庭。
李冬庭非常配合:“在一月十二號的上午,我的情緒突然變得很糟糕。”
一月十二號的上午身體出現異樣,下午作案殺人,時間上的銜接非常合理啊!
我們都知道,從一月十一號的下午到案發之前,李冬庭都在進行準備和謀劃,他的思維清晰得很,考慮問題周密的很,每一步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你能具體描述一下當時的情形嗎?”
“心裡面顯得很煩躁,腦袋很亂,昏昏沉沉的,就跟做夢一樣,身體就好像不是自己的。”
精神病人在發病的時候,可不就是腦袋很亂,昏昏沉沉的,跟做夢一樣嗎?“跟做夢一樣”不就是失去了對思想和行為的控制了嗎!
“你一連殺害了三個人,你難道就沒有想到後果嗎?”
“當時,我什麼都沒有想,更不會考慮後果了。”
精神病人發病的時候,最突出的特點是不考慮後果。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基本的判斷力和控制力。
顯而易見,張童林想為李冬庭做無罪——或輕罪辯護。當然,他的依據不`無`錯`小說`m。QulEdu。Com僅僅是和李冬庭的談話。所有能證明李冬庭有過精神病史和李冬庭是在喪失基本判斷力和控制力的情況下作案的證據,張童林都不會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