磯嗑��拷�鬧洩��印!?/p》然而,官兵們對師團長的訓示,非但沒有引起重視,還表現出不屑一顧的神情,流露出不滿的情緒。
不過,官兵們的這種輕敵思想,很快就被胡康谷地的各次作戰所擊垮。在佔有絕對優勢和很強戰鬥力的中國軍隊面前,日本官兵們不得不修正自己原來的看法。
是,這張照片裡的兩個士兵,不管身上的配備為何,不管所屬的部隊為何,他們或許就是薩蘇日前文中所說的,過了南京這道坎兒的中國人。
緩緩推開幽禁了將軍三十三年的臺中向上路宅院的赭紅色的大門,讀到的是將軍不平常的一生,也讓我認識了一段不為大部分臺灣朋友所熟悉的遠征軍歷史。
遠征軍事蹟與將軍生平,熟悉這段歷史的許多朋友寫得又好又詳細,我只想慢慢地,以最虔誠的速度,從自己的角度再回顧一次。
將軍的志向
北宸
1938年8月,美國詹森大使考察即將建築完畢的滇緬公路(Burma Road),詹森大使回到重慶後向羅斯福總統發出報告:“滇緬公路工程浩大,且物資異常缺乏……全賴中國人民的艱苦勞作精神,這種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
丹青難寫是精神(7)
1941年10月6日,《生活》(Life)雜誌上的一篇報道:
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能和滇緬公路相比,這一點,當你看到它的時候,就會產生如此印象。“我的上帝,他們就是用雙手從巖山中開出這條路來的!”一位美國工程師如此表達他對這條路的感受。從昆明開始,這條險路蜿蜒726英里,穿過緬甸的崇山峻嶺,跨越深深的湄公河河谷和薩爾溫江河谷,直抵英方控制的臘戍。
如果從空中飛行,這段路的直線距離實際只有360英里,然而,它的卓絕之處在於,從昆明,我們走在這段路上就從未見到比八分之一英里更長的坦途,這是一條天險之路,絕無僅有。
在日軍堵死國際援助中國的海上通道後,中國人,二十萬雙手,自1937年12月開始,僅僅費時九個月,就開通了援華物資車隊從緬甸進入中國的通道,被西方媒體記者譽為“中國第二個萬里長城”,“繼巴拿馬運河後,人類所完成的另一個奇蹟”。
1942年5月,日軍佔領緬甸,切斷了滇緬公路這條國際對華戰略物資的最後一道補給線。同年7月,駝峰航線,接替了稍前被阻斷的滇緬公路。
這個飛機失事率高得驚人,穿越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又稱之為死亡航線的空中道路,在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和中國雲南昆明之間開闢。
投筆從戎的中國青年在接受短短10個禮拜的飛行訓練後,加入駝峰航線的運輸任務,直至抗戰結束,與美空軍一同負擔650000萬噸的物資空運任務。
1944年,萬名知識青年響應“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從日軍佔領地區潛赴大後方,成立“青年遠征軍”,其中志願赴印度受訓者,在飛躍駝峰航線後,前往印度藍伽接受為期三個月的訓練。
這些青年遠征軍隨後參加了胡康河谷之戰、密*之戰,並掩護盟軍打通中印公路。
民族存亡之際,他們用雙手沒日沒夜地在艱險的山脈搶挖公路;他們從沒有任何飛行經驗,到單獨駕駛運輸機,挑戰“死亡航線”;他們從捧著書本的學子,武裝成邁上戰場,與入侵異族拼刺刀的戰士。
在百死一生的當頭,他們心裡想的可是一家一姓,一黨一派?
六十多年前,戰爭沒有選擇地降臨,芸芸匹夫沒有選擇地救亡圖存,而現在的我們對拋頭灑血的他們是選擇性地緬懷,還是選擇性地遺忘?
孫立人將軍,芸芸匹夫中的一個熱血青年,也是曾經被兩代中國人集體遺忘的一位民族英雄。
在臺灣,知道將軍生平的人實在不多,即使在少數紀念將軍的文章裡,我也曾看過讓人啼笑皆非的“讚許”:“若不是孫將軍訓練的新軍201師在古寧頭之役(金門戰役)的出色表現,我們就要變成‘中國人’了。”
寫出這樣字句的人,可知在1923年8月17日,這個搭乘“傑克遜”號考取公費負笈留美的青年,心中立下的志向:“無論如何,中國一定要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青年的身上揣著一封父親的親筆家書: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朱晦翁訓:弘為寬廣,毅為強忍,汝性忠實,立志亦頗不隨流俗,第規模狹隘,遇事非洩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