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辣菌,又估算一下作料跟鹽摺合多少錢。這做香辣菌的材料成本可就出來了。”
玩笑的叮囑她們不能偷吃後,自是去叫來爺爺他們來稱重,並看香辣菌的成品,結果大哥那邊貨也已經過完稱。所以我們一行人,先往倉庫裡去。
外公他們兩家拉回來了五車的幾種菌,稱重卻2000斤都不到,比我初估計的量少了很多。後來轉而一想,這菌子如無外界因素影響,它本身所含水份倒真是不高,所以也難怪雖然裝著5車菌,卻只有這重量了。好在把收菌的價格也沒定低。
兩家人使著牲口又是拉車,又是馱貨的,三架車和三匹騾子硬是整回了五車的貨,靠這批菌子,毛利倒也掙了7000多文錢。只是聽大哥說,這菌子明顯被外公他們清理過一次的,只不知道這在路上壓壞損失了多少。
隨後,一大家子又去廚房稱了香辣菌的重量,和餘油的重量。
20斤鮮菌製得了包含著菌、少量油、幾種作料的成品共8。5斤。
熬菌的10斤油,剷起了7。5斤能下次又用。菜油,在這也叫素油,則是20文一斤,比在這叫葷油的豬板油便宜了很多。
10斤鮮菌基本能制3斤成品菌,而制這香辣菌的幾種野菌成本初定是3文一斤。
如果光算油與菌子成本,那一斤成品的成本13文不到。而加上作料錢,也不會超過14文。
稱完這菌又算好賬後,已經是近三點鐘。因此大家也沒講究,直接就在大廚房一旁的屋裡吃上了這頓中午偏晚、晚飯又偏早的飯。
我們邊吃著鮮野菌燉老母雞、嘗著這大家都讚不絕口的香辣菌,還慎重的把這收菌的事,都細細的落實好了,才是又各自去忙活起來。
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意走上正軌
外公他們當天吃過飯就回了家,二十九就開始收起了菌子。兩家人雖然起早貪黑的很是辛苦,但把菌子都用竹筐裝了壘裝在車上,一方面是菌子不會再被壓碎,別一方面也增加了運送的量,所以七輛車三天能拉回兩趟菌子,而每次能運回各種菌子近4000斤。一次至少也能掙上近萬文。
我那外祖先鄒家,一家老小都被我按照原計劃,給分在他家住的西內院裡做鹽菌。而奶奶也去給他們當那技術指導去了,而我,只是每天一早跑過去偷偷換上幾個大缸裡的水。
而家裡這邊,老爹到集市的糧油鋪子拉回來五百斤的菜籽油後,老孃和大伯孃兩人就一直跟著我在家裡原倉庫房內做那香辣菌。家裡原來醃脆柿的大罈子,也在這時派上了用場,被先拿來裝那做成的香辣菌。
爺爺聽了我後來的提議,又去鎮口湯老闆的壇罐場買回了僅有的幾十個5斤、20斤的罈子,他最後連著50斤的罈子都各又訂了100只。價錢也相應的是3文、9文、14文一個。
因為是油炸菌,有菌又有油,所以重量也只相應的能裝4斤、16斤、40斤。每次基本不用稱量,裝到罈子的小頸處時,重量基本沒有出入。
香辣菌裝進罈子後,面上都是一層薄薄的油。大哥和浩清哥把那壇口用油皮紙包著軟木塞子一塞,再蓋上壇蓋缽,然後他們又在本是裝水的壇舷裡敷上混合著石灰的稀泥,這就大功告成了。
沒開封時,保鮮上一年兩年的都不是問題。啟封后三五個月內吃完,也不會變味。
一家人就這麼忙活著,堂伯一家在選了七月初二搬到了他們的新家後,轉眼間就到了七月初四。
如此一陣的忙活安排,除了香辣菌依然在倉庫房裡制。粉條都已經搬進了新建成的粉條作坊裡制,過幾天釀葡萄酒時,也可以在葡萄酒作坊裡釀了,如今手頭上這些生意。也算是走上了正軌。
我一大早到西內院換了裝滿的幾缸水後,直接自告奮勇的趕了裝著2000斤粉條的騾車去送貨,並順便捎帶上了三個要上學的表兄弟。
因為新裝修的鋪子還沒幹透,得再等到初六,跟著堂伯他們同時在那邊開張,所以還是直接去了原山貨鋪子的後院。
雖然原來的後門已經封了,但熟客們只要跟張、黃兩家一打聽,就能知道原因,也就直接會到後院買賣貨,我家這生意倒是沒受什麼影響。
我們四個孩子一路笑鬧。到八點多鐘就趕到了鎮口,把三個孩子放下後,我直接趕著車往鋪子去。到鋪子裡時,已經有兩三個貨商在後院裡選貨了。
張曉晨看到進院門,往我後方打量一下。笑道:“小姐怎麼自己來了,這是拉的粉條?”
這用麻將裝著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