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森將軍希望能圓滿的完成林皓達交待的圍殲英軍登陸主力的作戰任務,而登陸的英軍精銳也希望用一場決定性戰役勝利,打破快速趕來的帝國警衛隊和青年近衛軍的封鎖,雙方自然是一拍即合,選擇了有利於這個時代大規模戰役的平原戰場。
在排隊槍斃時代,由於戰列線和橫隊方陣戰術的普及,正面對決能力強悍的國家正規軍,往往都會盡可能的避免地形複雜狹窄的森林或是山川地形。
因為在平原上決戰可以最大可能的用騎兵追擊敵軍,擴大戰果,消滅敵軍有生力量,要是在森林山川等地帶會戰,擊潰敵人或許不難,但想要在勝利後追擊敵人,那可就不容易了,眾所周知,逃跑的步兵永遠比追擊的步兵速度快,只要戰敗一方大面積的潰逃,勝利一方想要抓俘虜和殺人可就費事了!
畢竟排隊槍斃時代不像一戰時期,擁有威力巨大的遠端火炮和屠殺利器——機槍,步槍射程頂天也就2、3百米,坑爹的滑膛槍的準確性,基本上超過了百米距離命中率就完全靠運氣了……
遠超火力殺傷距離的限制,導致獲勝方追殺的效率並不高,基本上沒有騎兵部隊,很難對戰敗方造成重大傷亡。
這就造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士氣越高打的越久的部隊,在戰敗後傷亡比例越高,反倒是那些士氣不咋地一觸即潰的部隊,雖然屢戰屢敗,但實則每一戰死傷的人數真心少得可憐。
八里橋戰役中清軍之所以死傷慘重,正因為當時的滿清帝國派出的是碩果僅存的八旗精銳和滿蒙鐵騎,可以說是當時滿清帝國最後能搜刮出來的鐵桿精銳部隊了,先不提這些八旗精銳的戰術多麼落後,至少有一點他們比起京城裡提著鳥籠子遛彎的八旗子弟,無愧於豐厚的鐵桿莊稼——他們不怕死!
然後,在八里橋戰役中,這群不怕死的滿清最後精銳鐵騎,成片成片的用落後的騎射戰術在英法聯軍的槍炮面前叢集撲街,如同上刑場一般一批一批毫無價值的死在槍彈和榴霰彈的爆炸聲中!
這就是八里橋戰役傷亡比例如此巨大的緣由,大多數慘烈的戰役都是滿清鐵騎無腦衝鋒,英法聯軍排著整齊的佇列玩屠殺遊戲。
結果一個八里橋結束,滿清最後那點家底也拼光了,剩下的八旗子弟雖然還有很多,但基本上都是無用的吃貨,真正的血勇之士基本上都死在了八里橋戰役中。
恰恰相反的例子,當年拿破崙進攻義大利半島的時候,屢戰屢勝卻很少有大面積擊殺敵人有生力量的時候,反倒是攻擊普魯士的時候,將整個普魯士的精銳軍團一掃而空,那時候雖然還沒有義大利王國這個概念,但生活在後世義大利國土上的民族,已經表現出了他們打仗有多麼坑爹的本性,羅馬時代的光榮早已在中世紀日耳曼人的洪流中,消散無蹤。
林皓達屢戰屢勝的過往,讓全面戰爭系統出產的帝國警衛隊充滿了驕傲,他們自認為對上人數遠少於自身的英軍,主動出擊就可以將其滅掉。
而英國精銳陸軍打遍全世界殖民土著的傲氣,自然也不會龜縮不前,這麼倆只各有各的傲氣的部隊,在野外面對面舉行大規模主力會戰,自然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無論是卡爾森還是對面的英軍精銳指揮官,採用的都是中規中矩的戰術,卡爾森將軍希望用優勢的兵力直接正面擊潰英軍精銳,然後用自身多出來的騎兵優勢,展開千里大追殺將戰敗的英軍精銳徹底趕下海,或者是永遠留在法國土地上。
因此,卡爾森將軍只在自己倆翼佈下了人數單薄的一萬名青年近衛軍,也就是左翼或右翼只是各有5000人駐守,這點人在數萬人的會戰中,已經算是相當薄弱的了,不過卡爾森將軍對帕金森將軍帶領的青年近衛軍的作戰意志非常有自信。
要說帝國警衛隊計程車氣還屬於這個時代歐洲各國普通正規軍的標準,青年近衛軍則已經朝著非人的方向進化,自從青年近衛軍出現以來,即便林皓達不親臨戰場,也能忍受到傷亡比例達到八成的駭人地步!
要知道,一支部隊打到死傷八成的程度,基本上就意味著這支部隊的建制已經實質上的消失了。
要是林皓達親臨戰場,青年近衛軍更是會狂熱的戰鬥到最後一人,這種事情實際上已經超過了歐洲白佬土著的理解,一支部隊能戰鬥到最後一人不奇怪,但要是能量產這種部隊的話,那就太過驚悚了!
林皓達能屢戰屢勝,青年近衛軍悍不畏死的作戰意志功不可沒,哪怕當初被革命思想完全洗腦的死硬武裝分子,也在對耗中被青年近衛軍徹底擊敗,可想而知,在同樣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