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兒正好派上用場——蛋黃讓藕蓉粘黏的同時,也豐富了味覺上的厚度,還可以最大程度中和掉藕蓉的粗糙。
加一小坨打成雪白泥漿般的肥肉,量不用多,卻足以保證菜餚的豐腴口感。
薑末不能直接調入,必須要擠出薑汁。
蔥要打成蔥泥,哪怕讓食客吃出一丁點的植物纖維,都意味著烹飪的失敗。
鹽和糖自然都不能少,卻也都不能多,如何控制好份量,是這道小品菜的重中之重。
然後加入一定的原味吉士粉,這種完完全全身為舶來物的食物新增劑,可以為菜餚提供精緻的口感,也能夠讓藕元子的顏色更加誘人,還有助於食物的定型。雖然亦有其無法忽視的缺點,但至少用在這裡,是可以接受的。
中國菜的包容性極大,似乎誕生在華夏大地上的事物,骨子裡都帶著這種特性。
調好了味道,再把已經涼好的藕糊慢慢加入藕蓉裡。
手上可以慢一點,儘量做到心裡有數,如同和麵般,太稀了不行,太乾了更不行。
然後?
大力攪基……呃不,攪合吧少年,和手打牛丸一個道理,想要吃到最美妙的食物,就要不吝付出最多的力氣,美食,永遠是對勞動最好的獎賞。
這一次,用了足足一刻多鐘,直到方博都覺得有些吃不消,師傅才讓他停手。
然後把攪好的藕泥揉成一丸丸的小元子,於麵包糠上輕輕滾上一圈,就此大功告成。
剩下是師傅的活計,再不用他動手,鍋裡滿油,燒到五成熱,馬上下入藕元,沒有粘牢的麵包糠立時在鍋裡散開,卻不妨礙丸子們漸漸染上淡黃色。
細密的油泡簇擁下,藕元由淡黃轉為金黃,上下翻滾,散發出屬於油炸食物的獨特厚重香氣。
是藕的香甜?
對,是藕的香甜,
是藕的清鮮?
嘿嘿,沒錯,就是藕的清鮮。
明明非常濃郁的香味,還帶著絲絲縷縷的油氣,但給人的感覺,卻異常清冽,你無法形容那種味道,但就是知道它很好吃,入口一定會是外皮酥脆內裡綿香,藕泥會入口即化回味無窮,一顆小小的丸子會一點一點侵佔並征服你的口腔。
見方博眼巴巴的吞著口水,師傅很是得意的哈哈一笑,很大方的衝優秀學徒工點點頭:“可以嘗兩個,不許多吃,到時候不夠裝盤就不好看了。”
可以吃?
太好了!
方博在心裡歡呼。
至於沒有蒜蓉、番茄沙司,和黑白芝麻的蘸料,完全顧不上了好不好?(小說《舌尖天下》將在官方微信平臺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選右上方“+”號“新增朋友”,搜尋公眾號“d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
第十一章 秘製蛇排
(圖片來源網路,嗯,強調一下,和我前師傅做的完全一樣,100%還原度,好親切,星星眼!另外,對蛇肉反感的同學我提前道個歉)
在三味魚坊的日子很開心。
這是方博發自內心的感受。
雖然也少不了會帶有服務行業和社會底層的俗氣,但拋開這些不談,生活還是很充實的,而且也足夠精彩。除了中國人對美食孜孜以求的本性外,自身的經濟需求也是他踏實工作的動力,基於這兩點原因,他在後廚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工作態度近乎驚人的一致——認真,且勤懇。
對於這樣一個人,這麼一種踏踏實實的生活態度,孫強不知道暗搓搓的搖頭了多少次。
有些可惜啊……
雖然中國人對美食的追求從未曾停止過,但說起來,眼下還真算不上是華夏烹飪的黃金年代。
快步調的社會節奏,金錢和物質刺激下的掠奪式經營,享受美食卻淡漠傳承的現狀,部分保守刻薄的師傅,不再耐心的學徒……
以及的確不適合現代廚房的低效率“功夫菜”,還有和健康飲食理念不符的烹飪方式。
無論是被迫退出歷史舞臺,仰或被人們主動放棄,相較於中華廚藝曾經的美好時光,現今烹飪一途上的求道者們,遇上的是一個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的時節。
只不過,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卻還要依賴像方博這樣的“他們”。
方博完全不知道,在孫強的腦補中,如果把自己扔到遠如民*國,近的就在七八十年代,一定會成為烹飪大師們爭相搶奪的徒弟人選。
絕佳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