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通向鄉鎮的一條石板路,早被人撬得七零八落,成了又爛又窄的土路,凹凸不平,茅草過膝,遇到雨天簡直無法下腳。旁邊修了一條機耕道,說是“小康路”,但路上的石頭比車輪還大,大貨車都不敢行駛,因此一直沒有通車。鄉親們趕場賣雞蛋買鹽巴,還是得走那條爛石板路,到場鎮要跋涉一個小時。更傷心的是河邊那座石橋,1995年被洪水沖垮,村民多次向村、鎮反映,但上面拿不出錢,就一直無人修復。大家只好涉水過河,去年河裡已淹死了三個小孩、五頭生豬。說實在的,在老家那樣的農村,要搞點公益事業,比如修座橋,修條路,修個蓄水堰塘,簡直難於上青天。主要就是窮,村、鄉鎮拿不出錢,村民更拿不出錢,同時青壯年都出去了,也無法組織勞務工。於是,當路爛了、橋斷了、堰塘垮了時,只能維持現狀,得過且過,村莊也就益發破敗、荒涼。
晚唐詩人韋莊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他是擔心功名未立,回鄉會被人恥笑。而我這次回鄉,倒真是有一種斷腸之感,為故鄉凋敝的環境、沉重的民生以及黯淡的明天。我不知道,這種狀況何時會有所改變?中國太大,在廣袤的中西部,如故鄉這樣的村子,何止千千萬萬,它們的命運誰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