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也不要完全的依賴別人。二者必須是一種平等的關係。

對於第二種情況,因為在一開始我們是這層關係的主動發起者,但是我們又不擁有這層關係真正主動權。我們就更應該把握好自己的分寸去對待這層關係,以便於我們獲得在這層關係之中的主動權。對方的態度將會成為我們言行的一種立足和依據,根據對方的表態,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是否繼續追求與他的這層關係,其次才是怎麼樣去實現這層關係的良性發展。在處於這種情況的時候,無論我們有多麼渴望與對方建立友情關係,也不要過於明顯的表示出來,因為那樣我們首先就把自己在這層關係中置身於一個低層的地位,這並不利於友情的發展。還是要把握好這個追求熱情的“度”。不要讓對方認為你是在“崇拜”他,更不要讓他認為你沒有了他會很痛苦,總之不要讓對方產生一種驕狂的思想。當然我們希望與對方建立美好的友誼關係,冷漠是萬萬要不得了,本來對方就冷,你再一冷,那就沒什麼可以再說的了。

第三種關係是我們都願意和希望看到的情況。可是對於這種關係的處理並不是容易的,甚至說是一個更為複雜的事情。我們既已確立了彼此互信、互親的關係,就得想方設法去維護這種關係。有句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這種情況也可以近似的看作是在“守江山”真的很難。也許你會說真正的友情根本不存在什麼“守與不守”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會在彼此的真誠互信中迎刃而解。當然這是對於真誠友誼的一種褒揚,但我們卻不能拿真誠去掩蓋規律中的必然存在。既然二者互信了,我們應該坦誠的面對對方,但還是要掩飾一些對於對方有嚴重傷害的東西;另外,我們也要經常的和對方以心換心,再好的關係也要經常交流才會長久;再者,我們不應該對於對方的過錯斤斤計較,但是也不要完全的不在乎。在這層關係之中,我們更應該堅持那一種適度的原則:彼此不要走的太近,太近則易斥;更不要走的太遠,太遠將相離。總之,我們堅持的是一種適度,更是一種適時而動的心態。

辯證法反覆地論證這個問題,當然它強調的是更在於行事上。行事也就是在於做事或者真正的創造實踐上。在實踐之中,我們當然更加要強調適度的原則,凡事都要有個把度,否則便會一塌糊塗。無論要做什麼事,我們都要首先弄清楚這件事的分量有多重,然後再客觀的知道自己到底能使出多大的力氣,到底這件事值得自己使出多大的力氣。對於行事這一方面,在這裡就談這些。

記得有一次和朋友產生一點摩擦的時候,另一個朋友給我提出了一個關於“分子力”的說法:兩個分子之間,距離太近了會相斥,遠一點反而會相吸,但太遠了又會相離,只有把二者的距離保持在那一個合適的尺度上,二者的關係才會穩定的發展。有時候,我們在和要好的朋友相處的時候,難免總會把自己的一些平常掩蓋的東西暴露給對方,因為我們對他信任,推心置腹。然而這又會有產生不好效果的可能,也許我們的真情流露會使對方產生一種厭煩的心理,或者會使他對我們產生新的看法。這都不利於二者關係的穩固。可是我們又能怎麼辦呢?如果連最信任的人都不能推心置腹,那我們豈不是要永遠活在孤獨的掩飾之中了嗎?!

所以在和知心朋友的關係之中,適度與推心置腹不應該存在任何的矛盾。一直以來,可能是我們把這種“適度”理解錯了。我認為在推心置腹之中,我們其實也在維持著一種真正純粹的東西,那是一種真誠的信仰以及情誼的融合。而這種融合與適度也存在著本質上的相交點。我們無論是堅持適度還是信仰真誠,目的卻總是相同的,那就是要維持那種真摯的感情。該適度時我們適度,該執著時我們執著,這種近似於自在的態度,其實也是一種適度的表現。

適度,我們說出這兩個字並不費什麼力氣,但是在這世界上真正能把好這個度的人又有幾個呢?理論是一種情況,而真正的去做又是另一種情況,所有的一切都必須在我們生活的實踐中去自然的把握,去慢慢的磨合。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學會適應這個世界

自生命萌動之初,自然界就形成了一個不可更改的法則:適者生存。自然其實什麼也沒有,什麼也沒有做。所有的一切都在無形地運轉之中,沿著自己的方向。

人在這個世界上,把他改造得適應自己的生存。其實不然,人始終是屬於這個世界的,一直是人在適應世界,而不是世界經過人的改造而適應了人。就好像整個人與胳膊的關係,胳膊擺得舒服了,其實還是你整個人感覺到的舒服。與其說人在改造世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