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就是學習知識,將來不至於一輩子在深山中沒出息。”
這是一個標準的答案,秦簫笑著說道:“沒錯,不過這個答案也對也不對。其實你們來上學的目的不是完全為了學習知識,根本的還是要是自己能否看得更遠。你看看我們這個村莊,這所學校算是最高處了,可是你倒校門口四處看看,即便是晴朗的天氣,舉目所及也不過方圓幾里,目光遇到大山,則被擋至於山,就很難看到外面的世界了。”
秦簫接著說道:“但是世界之大。大到出乎我們的想象,即便是遊遍整個世界的人也未必敢說知道世間所有的一切,而想要看清楚這個世界,就需要一個能與世界貼近的心靈。你們來這就是要陶冶貼近世界的心靈。”
說著秦簫用粉筆在簡陋的黑板上寫上一個成語,叫相濡以沫,接著說道:“你們誰知道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突然一個膽大的男孩子站起來說道:“就是兩條魚兒互相吐著泡沫溼潤對方。關心對方的意思。”
秦簫很滿意,於是問那個男生的名字。他答道自己叫馬雲鐸,秦簫示意他坐下。於是接著說道:
“這位同學說的非常正確,其實這個成語出自《莊子。大宗師》,其中有云‘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意思是說,泉水枯竭了,魚兒們就互相吐著泡沫溼潤對方,其實不如在大江大河中各自不想見,自由自在地生活,莊子還說,無論好人還是壞人,我們不必去褒貶他們或者給他們註上標籤,只不過是把他們都忘了,走自己的平凡生活的好。”
這個時候整個教室寂靜無聲,秦簫知道大家都在思考,於是自己頓了頓,接著道:“我想跟大家說的是,我們就是在深山之中這眼即將枯竭的泉水裡面的魚兒,我們在一起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一起生活,為的就是到時候大家在江河湖海中,天各一方,劈波斬浪的。相濡以沫雖然是個好的詞語,但是卻略顯悲觀,而且也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我們在這準備的就是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大千世界。所以,這才是你們來上學的真正目的。”
突然一個小女生站起來,怯懦地問道:“那麼我們不來上學,直接出去不行嗎?”
秦簫知道學生會有如此譯疑問,於是說道:“這是個好問題,我想問一下,你們在山林見過甲蟲嗎?”
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見過”,秦簫接著笑著道:“其實甲蟲在我的家鄉有個十分親切而形象的名字,叫‘瞎撞’,就是他飛起來的時候,從來不看要飛到哪,最後累了,停在哪裡就是哪裡,有時夜晚人從山林裡過的時候,會被他無意撞到身上,你們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同學們毫不猶豫地紛紛答道“當然有過”,秦簫繼續解釋道:“可是你看看,樹上鳴叫的知了,即便夜晚,他們也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那就是因為他們又眼睛可以觀察,有觸鬚可以感知氣味和風,也有聽覺器官可以聽到人的腳步聲,並辨別出人的位置。所以你說在林間穿行,是知了好還是甲蟲好啊?”
答案不言而喻,秦簫接著總結道:“所以,你們如果不上學就走出去,就像是一隻甲蟲飛到林間,不知道下一步是什麼,也看不清前路的方向,而在學校要做的就是把這些能力學會,然後再到外面去闖蕩,那樣才會得心應手。”
這節班會,連馬老師都十分佩服秦簫隨手拈來的學識和旁徵博引的教學方法,此時學生們已經不再對他感到陌生和害怕。而且孩子們也都是十分懂事的山裡人家,有的甚至從小就幫著父母做農活照顧弟弟妹妹,所以,正如老馬老師對秦笑說的,這節班會過後,秦老師算是真正被孩子們接受了。(未完待續。)
第六章 老人下山
學校恢復正常教學之後,秦簫就著手再次回山去找那個老人,他先是到村裡的小商店買了幾袋鹽,並一瓶酒,就出發了。
輕車熟路,不久便到了山洞,但是老人不在,秦簫便獨自點燃篝火,等著老人帶著獵物回來。果然這次老人回來有所斬獲,自己設的陷阱扣住了一隻野雞,另外還在山間溪流中捉了幾隻螃蟹。
秦簫歲覺得這日子十分逍遙快活,但也知道,到了冬天,連動物也會捱餓,不知道老人是怎麼度過的,估計那個時候他幾乎能把可吃的都吃了罷。
但是老人卻不知道秦簫想的什麼,見到他來了之後,便自己點火,也十分滿意,於是他便去拿野雞到溪邊放血褪毛,整理乾淨之後帶了回來。
火也完全著了起來,於是二人也是一個忙活煮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