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圖刺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這幾十年以來,蒙古草原上,罕見人煙,王鈺接連幾次派出軍隊巡邏,均未見蒙古軍隊蹤影,所有人都認為,蒙古這兩個字,已經被抹去了。
王戰聞訊,問計於尚同良等人,都言皇帝方才登基,不宜動刀兵,不去管他就是。量那些漏網之魚,也翻不起大浪來。王戰又召王軾進宮,因他是武備學堂高材生,熟悉軍事。王軾表示,先帝在時,對蒙古深為忌憚,恐怕不是杞人憂天。就算現在不宜動武,也應該嚴密監視,不使其有東山再起的一天。
王戰深以為然,遂令幽雲衛戍區,遼東衛戍區嚴密監視。至七月,蒙古草原呼倫貝爾地區,異族人活動越加頻繁,不知從何而來。軍方感覺事態不妙,急報朝廷定奪。
王戰這才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召開御前會議,會同三省長官並參知政事們一起商議,卻都拿不出可行之策來。這倒不是說宰相們無能,只不過先帝在時,要不要打仗,全憑他聖裁,從來沒有哪一次是宰相們議定地。現在先帝不在了,這些對內政十分熟悉的宰相們自然對軍事就是外行了。
王戰問韓臣忠,因他是軍隊將領出身,熟悉軍務。但韓世忠表示,自己離開戰場多年,一直供職中央,倒是河間郡王林沖,是殲滅蒙古的功臣,熟悉蒙古,應該下詔詢問他的意見。王戰從其言,下詔詢問林沖。
林沖上奏稱,蒙古十多年前遭受致命打擊,遠遁北方,短期之內應該無法形成氣候。但這種情況也不能不防,可命遼東衛戍區派遣一支軍隊出巡,查明真相。王戰准奏,命遼東衛照此辦理。
遼東軍兵出龍化,一路向北,於曷剌河流域遭遇異族部落,但雙方並未交戰,對方有意避讓示弱。統軍將領派出人員前去詢問,得知對方確係蒙古後裔,近二十年前被燕軍打敗,蒙古殘部在忽圖刺的帶領下越過茫茫雪原,逃避燕軍地追擊。
到達北方極寒之地後,蒙古人只剩下幾萬戶,但憑藉其勇悍的風格,打敗了當地人,在那裡繁衍生息。幾年前,大汗忽圖刺病逝,念念不忘蒙古故土,對繼任者表示,希望可以歸葬故里。
現在蒙古人地首領是忽圖刺大汗的孫子,他這次回來,帶回了忽圖刺的遺體,準備用蒙古地習俗安葬在呼倫貝爾地區。但蒙古人知道,現在這裡是大燕國的領土,所以希望得到大燕皇帝的恩准。遼東衛得到訊息後,馬上派人上報朝廷,又將蒙古首領送給皇帝的禮物和文書送來。
蒙古人以為現在大燕的皇帝還是王鈺,所以仍舊稱,“象太陽一般偉大的大燕皇帝陛下,您當年的敵人,現在忠實的僕從向您哀求”,他們在文書中,懺悔了當年對大燕帝國的挑釁,表示從今以後,絕不再犯,並懇求大燕皇帝能夠允許他們把已故王汗的遺體安葬在草原上。
第三桶 第三百零七碗 鐵木真入京朝拜 大司馬教導威王更新時間:2008…6…11 1:49:45 本章字數:6391
古人重返草原,並請求大燕皇帝准許他們把已故王汗體安葬在呼倫貝爾地區,王戰遲疑不決,召集大臣商議。尚同良等人都表示,皇帝剛剛登基,正當以仁德使四海歸心,可以答應。
王戰遂下詔給遼東衛戍區,命其派員監督蒙古人安葬,並密切注意蒙古人之後的動向。八月,遼東上奏稱,蒙古人在大燕官員的監督下,依蒙古習俗安葬了忽圖刺的遺體,並未見任何異動。
不久,蒙古首領鐵木真再度上書大燕中央朝廷,請求皇帝歸還其父也速該的屍骨。當年河間郡王林沖發兵滅蒙,活捉蒙古小王也速該,王鈺恨其心狠手辣,生性殘忍,斬於京師,懸首示眾。後收斂遺體,葬於京城西郊。
王戰考慮到死者已已,當使其歸葬故里,入土為安。再次同意了蒙古的請求,命人掘出也速該遺骸,以楠木棺厚斂,派人專程送往遼東,交還給蒙古人。據說鐵木真只率十餘騎,卸下武裝,親往遼東迎回其父遺體,哭拜於地,運回呼倫貝爾安葬,尊為“多羅耶汗”。
祖父父親都安葬完畢,可鐵木真似乎並沒有要走的意思,滯留蒙古草原。第三度上書給王戰,苦苦哀求大燕允許他們留在草原上,並再三保證,從此以後,臣服於大燕帝國,世世代代供大燕皇帝驅策,永不反叛。
這一下,大燕朝中的部分大臣們開始不滿。蒙古原是我家奴,後又成為手下敗將,如今重返草原,要求安葬先人,這是人之常情。可以答應。但蒙古草原,是燕軍將士浴血奮戰打下來的,豈有重新拱手讓人的道理?再說,若讓蒙古人留在草原。他日羽翼豐滿,又生反心,該當如何?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