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臉皮子撕破了。必定招至南宋朝野反感激憤。南宋未必有挑戰華國的膽量。但輿論上對華國肯定很不利。南宋那些士大夫,動手不行,動口卻是牛到不行……為了儘量避免過度刺激南宋君臣,減少將來統合南宋時所遇到的阻力。此事不可不謹。
建都長安。確實如武將們所考慮的那樣。能夠在戰事發起時,中樞快速反應、排程、支援——須知在古代落後的通訊條件下,中樞距離邊境越遠。反應就越慢,排程越僵化,支援越遲緩……這對戰爭的勝負無疑是致命的。
後世明朝為什麼由南京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的真意,不是說敵人打過來了天子都不跑(北宋二帝就是前車之鑑),而是指在中樞決策者更接近於邊軍,接近敵國。這樣一旦有變,可以最快速度做出決策,並迅速反饋回邊軍將領處,使邊疆將帥能貫徹朝廷的意圖,做出正確處理。
這也就相當於戰場上的指揮員靠近指揮之意。
打仗,打的就是戰機,而戰機常常是稍縱即逝,中樞(天子或者說是朝造決策者)的距離遠近,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一場戰爭的勝負。
後世明朝的國門在北邊,而華國的國門,則在西邊,所以,定都長安,在目前來說,是合乎現狀的正確選擇。至於糧食保障與漕運問題,的確是長安的軟肋,或許等將來解決西北邊患之後,可以考慮遷都,遷到一近海處……
八月,對新成立的華國而言,是一個繁忙的時節。首先,公佈了新組建的朝廷領導班子:左相陳規、右相張角、兵部尚書凌遠、禮部尚書宇文虛中、吏部尚書趙偲、戶部尚書宗穎、刑部尚書張孝純、工部尚書陳規(兼)……
華國恢復三省六部制,所以左、右相及六部尚書,就是朝中一級權力架構,與南宋的朝政結構略有不同。
陳規與張角這兩位有才有能的元老,位列左、右相,自在情理之中。一直作為狄烈重要軍事助手的凌遠,出任兵部尚書,也並不出人意料。國丈趙偲,外交功勳顯著,拿到六部中最大的肥缺,也是題中應有之意。工部尚書只是陳規的掛職,主要是做指導、給思路,具體工作,自有一批任侍郎、員外郎的頂級大匠負責。禮部尚書宇文虛中雖然屢屢給狄烈找麻煩,但狄烈量才施用,照用不誤,所展現出的過人氣量,令滿朝文武及京中士子為之膺服。刑部尚書張孝純的資格很老,又有太原抗戰功勳,雖有降敵瑕疵,但瑕不掩瑜,只要天子器重,當個刑部尚書,倒也無可厚非。至於宗穎,資歷雖淺一些,但憑藉其父餘澤,加之有先後任職開封府推官、通判、開封府尹的履歷,倒也沒多少反對意見。
至於當初天樞城,甚至在天平寨時期,就擔任各種要職的老人,如侯方鏡、王友植、劉二平、周德旺、魯大成、周阿吉等人,因自身聲望、能力及格局問題,不足以擔任如此重要部門一把手,但當個副職還是可以的。比如侯方鏡就是戶部侍郎;王友植是戶部員外郎;劉二平是戶部給事中;周德旺等人則是將作監、少監等職,多為四、五品官。這在當時,算是高官了,而對於出身卑微的他們而言,已經非常地心滿意足了。
確立了領導班子,接下來就頒佈新的行政劃分,將華國領土諸路改稱為“道”,部分名稱改變。譬如原北宋之京畿、京西、京東諸路,因為開封已非京城,故需改動。京畿、京西諸路改為河南道;京東諸路改為山東道;長安所在的永興軍路,改為京畿道;秦鳳路改為甘肅道等等,基本合乎後世中國的地理區域名稱。
每道設一大總管,總領軍政事務,下設長史輔之。這也是任何一個朝代新建時。甚至包括後世新中國,在建國初期,都必須經歷的一段軍管集權的施政過渡階段。
論打仗,狄烈自認還有兩招散手,但施政,就非其所長了。好在手下人才濟濟,他不需要懂,只要有人去做,並且能做好就足矣。而狄烈所要做的,就是當好一個平衡者——平衡朝堂、平衡利益、平衡權力架構、甚至還要平衡後宮……光是這一項工作。就足夠他忙活好些年了。
天下雖定。但戰爭的創傷卻擺在眼前,從南到北,綿亙千里,城郭殘破。村莊被毀。人口流失。百業凋零。這一切,都需要朝廷長期、長時間大力投入,才能夠恢復。
九月。華國朝廷頒佈詔令,讓各州縣清理無主的荒地,招募流散的百姓耕種,由官府提供糧種和農具。這一措施,必須在來年春季以前完成,完成情況的優劣,將做為當地官員的政績考評,成為今後磨勘的重要衡量指標。
與此同時,朝廷頒下恩旨,減免戰火燒得最烈、摧殘得最殘破、民生最凋蔽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