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這才是偏(正)廂車戰術的精髓。
狄烈手中準“褐貝絲”火槍的威力,遠遠大於威、俞等人所裝備的火繩槍或鳥統。無論是射速、射程及精準度,明中、末期的火銃,都不可能與十八世紀末期,前裝滑膛槍的頂峰“褐貝絲”相提並論——儘管狄烈的仿“褐貝絲”,限於技術與製造工具,在各項引數上,與原槍有一定的差距,但也遠遠超過那些原始火繩槍與初級燧發槍太多。
不過,再好的火槍,畢竟也只是前裝滑膛槍,射速與射程,是一道難以消彌的缺陷。一旦敵軍峰湧而至,單發慢射火槍的威力,還是稍嫌不足。狄烈也想要火炮,但是他心知肚明,在沒有任何相關知識積累下,要大宋的工匠們憑空摸索、研製出成熟的火炮,絕非朝夕之功,沒有三、五年的研究及無數次試驗與失敗,別想有成果。而有這麼長的時間,自己或許已經打到某個國家的首都城下了……
成熟的火炮拿不出來,那麼能不能研製出類似火炮的替代物呢?
正當狄烈想得腦仁生疼的時候,陳規卻給了他一個意外的驚喜。
就在狄烈正要從平定軍趕回天樞城檢驗新戰車的前一天,知平定軍州事陳規,邀請他到府上看了一個模型:這是一具用八根鐵管綁紮在一起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