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0部分

較容易識別。從航行方向、與海岸線的距離、以及與沿途島嶼的分佈態勢來看,這座海島,應當處於後世的嵊泗列島與舟山群島之間。

此時的荒島,如果再過得三、五十年,以歷史上南宋海貿之興盛,早晚會被人發現佔據。不過在這兩宋之交,此島還是一片荒蕪,天波師算是先下手為強了。

狄烈花了兩天的時間,將全島探查了一遍,對張榮的眼光表示滿意。

接下來就是將三百多船財物及二百多船米糧、軍馬、牛羊牲畜等物資轉移至山洞內,三千俘虜自然不能白養,當仁不讓當起搬運工。金兵多為北人,海上飄泊已去了半條命,還沒恢復就要幹這繁重的體力活,加上水土嚴重不服,紛紛病倒。等到物資全部轉移完畢時,已有百餘人急病而死,輕重病者亦不下三百人。

狄烈下令將病疫俘虜全趕到一個山洞裡,每日有軍醫前去診治。這種水土不服的情況,基本上還得看個人自身抵抗力,扛下來存活,扛不下就死。

天波師戰士,自然是住營房了。不過當初興建島上設施之時,縱然是張榮與龍旭,也沒想過會有數千人居住,營房自然是不夠的。只好讓一部分軍兵住山洞,然後緊急修建新營房。

港口處根本停不了這七百多艘大大小小的船隻,只好把小船全部懸吊到大船兩側。除了留下三艘備用大戰船之外,其餘大船兩舷都掛得滿滿當當。即便如此,還是有近兩百艘小船無法入港。最後還是在此地駐守的一名老兵建議,將其餘船隻,轉移到附近幾個更小的島嶼。這些小島嶼,都是荒島,偶爾有漁民及商船停靠。不過值此航海末季,基本不用擔心會碰上停靠的商船。

古時出海商貿,多半都是選擇在秋冬之季(一般是十一月到次年二月),這段時間盛吹北風,利於航海。

狄烈的船隊登島時,已是二月初,此時江浙、福建一帶的商貿航行已近尾聲,自然不虞會碰到商船。

狄烈立即採納了這個建議,將船隻分散停泊,總算解決了船隻停靠問題。如此連續忙了數日,四千大軍才算安定下來。

由於繳獲兀朮軍全部糧草,天波全師士兵加俘虜一共六千餘人,基本不用擔心糧食問題。兀朮的糧草,可是為五萬大軍準備的大半個月的量,六千多人怎麼也能撐上兩、三個月。

不過,梁山人總是習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不,梁阿水與燕七郎,興味盎然地帶上幾條船,天天出海捕魚撈蝦,改善伙食去了。

進入二月,海風已帶著絲絲暖意。在海島西南最大一座用做議事廳的石頭徹成的房屋內,天波師一干首腦:狄烈、張榮、孟威、鄭渥、龍旭、燕七郎俱在座,唯有梁阿水外出捕撈還沒回來。

諸將齊聚議事,主要商議下一步的計劃。

鄭渥與龍旭兩位參謀長,出於保障軍主周全的安全性考慮,提出較保守的戰略。一致認為可靜待兩個月後,時節入夏,按金人夏去冬來的習性,自然會退兵河北,屆時便可還師梁山。然後派重兵大船,護送軍主西歸長安。

張榮卻覺得悶在這裡兩個月。除了捕魚撈蝦,啥事不幹,未免閒得慌,也挺浪費兵力。尤其那一群俘虜,殺不能殺,留下又費米糧,不如押著俘虜返回長江,向泰州金軍發動一次強攻。既可震懾並削弱完顏昌的兵馬,又可以將這些俘虜消耗掉,堪稱一石二鳥。而軍主只要安居此島靜候佳音就好。並不影響安全。

應當說。兩種策略都有道理,前者較保守,後者較積極,端看狄烈如何取捨。

在諸將期待的目光下。狄烈暗暗計算了一下日期。不緊不慢地道:“張師長的計劃不錯……”

龍旭急道:“軍主。這些俘虜囚禁在島上還沒什麼,一旦押回陸上,可能會洩漏我們藏身之所啊。”

狄烈做了個稍安毋噪的手勢。道:“就算完顏昌知道我在這又有能如何?海上不比陸地,沒有方向,沒有路徑,便是宋軍的水軍,都不一定能找得到此處,更別說北邊的那群旱鴨子。再說了,沒有足夠的大型船隻,兵再多也難以出海,登陸更是大難題,金軍如果真敢來,我正求之不得。”

諸將細細琢磨,頻頻點頭,都認可這一點。龍旭的思維還沒能從山地江湖作戰的窠臼中跳出來,故而有此擔心,倒不奇怪。海戰這方面,對這時代任何一支軍隊而言,都是一片空白。

狄烈續道:“張師長的計劃不錯,但目下時候未到。我師下一步的行動方針,是派偵察船隻,返回長江,監視泰州金軍動向,蒐集情報。如果我估計得不錯,最遲至三月,中原戰局,必有鉅變。到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