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副參謀長凌遠,正接過軍主的話頭,在做最後的總結陳述:“長安城內共有七千金兵,城西有一支騎軍,約一千七百餘人馬,合計約九千人馬,加上驅使的守城民壯,兵馬過萬。若是野戰,按正兵人數來算,真正有戰鬥力的,不過三千軍,但若用於守城,無論正兵輔兵,其所發揮的作用幾乎是一樣的。若是按照正常的攻城程式,不要說一萬攻一萬,就算是四萬攻一萬都沒有勝算,更不用說傷亡人數及曠日持久。故此,我認為,軍主所提議的方案,是最快解決戰事的手段,請諸君表決。”
“我同意!”
“同意!”
楊再興、張憲及各旅旅長都先後舉手表決。
圓桌軍議,是狄烈在太原軍校成立後,從軍校開始,慢慢推廣到軍中的一項新制度。但凡召開軍事會議時,與座所有軍將,皆可自由發言。表達不同意見,對各項軍令及作戰方針表達自己的看法,甚至與上官爭論,都是可以的。但有一條,一旦表決後形成定議,不管是否同意,都必須不折不扣執行。這些都是天誅軍中任何一個將校應有之權力。
這樣的措施出爐,確實在軍隊中引發了不小的波瀾。在宋代,文官系統中,倒常常有這種比較開明的“下駁上”風氣。甚至連最大的boss——大宋官家。也常有被臣子封駁言論的時候。但是,唯獨在軍隊中,絕無此風,尤其是文官為帥。武人為將。那就只有聽的份。軍隊就是一言堂。
行軍作戰,以主帥的意志為全軍的意志,一言堂的結果。古往今來,不知造成多少慘痛失敗。光是在北宋末年,與金軍的戰爭中,就上演過無數次文臣(武將)領兵,不納手下將領之言,招致慘敗的例子,如童貫徵遼之戰、劉延慶(劉光世之父)攻遼上京之戰、陝西帥範致虛出潼關之戰、還有這個時空已不再發生的張浚之富平大戰……等等,真是不要太多了,故此,遂有“將帥無能,累死三軍”之語。
狄烈早就在自己主持的軍事會議中,取締了一言堂,鼓勵、採納所有有資格參加軍議的將領們發言獻策,效果也不錯,並漸漸形成風氣。不過,以前將不過十,兵不過萬,每次軍議都由狄烈主持,自然沒問題。而現在天誅軍已有十萬眾,光是甲乙級師,就有十個之多,如果不將這種良好的個人風格轉化為制度,天誅軍這種優良作風,就有可能僅止於狄烈的總指揮部。而更多師、旅、團、營一級,還會走回宋朝軍隊的老路。
故此,狄烈來了個西為中用,軍議時取消主次席,以圓桌形式討論,模糊上下尊卑,令低階軍將也能放開顧慮,暢所欲言。並正式定名為“圓桌軍議”。
效果如何,還有待時間驗證,但狄烈相信,一定會優於主帥意志決定一切的一言堂。
軍議結束,諸將魚貫而出。隨即傳來警衛的報告:“稟報軍主,邵鈐轄求見。”
狄烈正與凌遠等一眾參謀,就著桌面的長安城池沙盤,推演戰局,聞言抬頭一笑:“這個邵晉卿,到哪時都不得消停啊……讓他進來。”
警衛剛剛通傳,邵興就急不可耐地掀簾而入。
邵興目睹天誅軍的狂野渡河之戰後,當即返回陝州。也不知道他對李彥仙怎麼說的,反正過了三五日,他又轉了回來,這次只帶兩名衛兵,身份卻變成了陝州結盟使。
對於有志抗金的宋將所釋放的善意,狄烈自然不會回拒,於是邵興就以陝州軍代表的身份,隨軍行動——當然,也只是隨軍行動而已,其餘作戰、軍議之類的,卻不是他這樣的使者所能參與的。
邵興與狄烈接觸的時間也不算短了,知道這位天誅軍主是什麼性子的人,因此也不繞彎子,一進門,就直奔主題:“貴軍可是要圍攻長安?”
狄烈笑笑:“當然,否則你以為我這上萬大軍跑來這裡,僅僅是向婁室、斡魯打個招呼麼?”
邵興窒了窒,他不過是學著文人的說話腔調,想引出個話頭而已,而狄烈這種帶著後世調侃意味的說話方式,邵興還真有點不適應,也不知道怎麼接話茬,只好自顧自把話說出來:“金軍對長安志在必守,而貴軍對長安志在必得。雙方兵力相若,貴軍還有後續數萬大軍,兵力確實達到了五則攻之,但長安城防……說實話,興曾在年前到過長安,彼時之殘破,比之陝州尚有不及。而今日所見,堪稱天翻地覆,不可同日而語,便是十萬大軍,也取之不易啊!”
狄烈點點頭,表示同意,以這個時代各國的攻堅能力,這樣一個萬人戍守的堅城,沒有個十萬八萬軍兵,加上長期圍戰,還真打不下來。
邵興頓了頓,直直盯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