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前言 一腳踹開,還是念個咒語

收入本卷的,是《破門而入》。本書初版於2005年1月,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四個月後,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開始播出我的《漢代風雲人物》。之後,又有《品三國》和《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從此,我的生活變得不同以往。所以,2005年是一個“拐點”,本書則是過去生活的一個“終結”。

所謂“過去生活”,是指1981年以後。這年,我完成了在武漢大學的學業,透過了碩士論文的答辯,並留校任教。答辯的透過很順利,留校卻大費周折。當時畢業生的去向,不是現在的“雙向選擇”,而是“國家分配”,要由教育部下檔案的。對於“文革”後的第一屆研究生,教育部規定,邊疆地區來的,原則上回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來的,原則上回少數民族地區;已婚的,原則上回配偶所在地區;帶薪學習的,原則上回原單位所在地區。這“四項基本原則”,每一條都能管住我。按照規定,應該回新疆工作。

導師們都很遺憾,系領導也想留住我。我的導師之一胡國瑞先生,作為系裡的學術帶頭人,更是希望能跟校長劉道玉談一談。當時,劉道玉先生是全國最年輕的重點大學校長,作風非常民主。他馬上表示:我去看胡先生,我到胡先生家裡去聽意見。劉道玉說,校長是為教員和學生服務的。只有官員拜學者的規矩,沒有學者求見官員的道理。

結果,是劉校長聽了胡先生的意見後,透過當時的教育部部長蔣南翔,跟當時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一書記王恩茂協商,把我留在了武漢大學。可以說,沒有胡國瑞先生和劉道玉校長的這番努力,我的人生將是另外一種情況。所以,我將終生感謝這兩位先生。我籌集善款設立“胡國瑞獎學金”,多次向“劉道玉教育基金會”捐款,就是為了報恩。

留校以後的日子,艱苦而快樂。艱苦,是因為大家都困難。劉校長自己一大家子,也只有小小的兩房一廳。因為他堅持,教員的住房條件改善之前,自己決不搬家。所以,像我這樣剛剛畢業、沒有職稱的“青年教師”,能有一間房就算不錯。有段時間,我跟曾慶元、於可訓等同事,都住在湖濱宿舍的“筒子樓”。平時,洗澡只能去公廁,做飯只能在走廊。每到中午傍晚,整棟樓煙熏火燎。正所謂“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苦,我們這幫傢伙倒也“不改其樂”。

快樂,是因為自由。當時武漢大學上下,思想都很解放,環境十分寬鬆。教員上課,講什麼,怎麼講,領導基本不管。幹部也沒有架子。校長、副校長,書記、副書記的家,敲敲門就進去了。如有口碑不錯的課程或者講座,管教學的童懋林副校長會去旁聽。事先並不打招呼,一個人悄悄地坐在後排,教員和學生也視而不見,因為都知道她意在發現人才,以便培養扶持。因此,那時的武大課堂,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我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登上大學講臺的。第一門課,是《文藝審美心理學》,時間則是在1983年。課程表排出後,報名選修者多達數百,創下歷史紀錄。學校安排了當時最大的教室(教三樓001),仍是人滿為患。外校和晚來的學生,便只能站在走道,擠在窗臺。其“盛況”,遠遠超過後來錄製“百家講壇”。

從此,我在大學講臺講了二十多年。先是在武漢大學,後是在廈門大學;先是給本科生講,後是給研究生講。課程,也五花八門。收入本卷的《破門而入》,就是這二十多年教學的成果之一。它的正式寫作,是在2004年;但要追根溯源,還得從1983年算起。所以,我把那時的備課筆記照片附在卷首,以為紀念。

實際上我寫本書,也有把課堂擴充套件到社會上的意思。那時還不知道有“百家講壇”,更不知道後來會上“百家講壇”。我能想到的辦法,就是寫這樣一種“演講體”的書。演講體的好處,是親切自然、通俗易懂,便於初學者和非專業人士接受。接受是很重要的。對方不接受,你這課就白上了。這就一要讓人產生興趣,二要讓人聽得明白。拽,端著,賣關子,故弄玄虛,那是唱“空城計”時使的招。真有“雄兵百萬”的,不這麼著。

再就是如何入門了。我的主張,是抓住兩個環節,一是問題,二是歷史。所以本書的副標題,便叫《美學的問題與歷史》。在我看來,好的教案,就像好的劇本,也要有懸念和動作。問題,就是懸念;歷史,就是動作。有懸念,有動作,就好看。好看,就吸引人,也就能達到傳播效果。1983年我第一次在大學上課,就是這個路子。2005年上“百家講壇”,仍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