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8部分

陛下命工部督造大船,似有借這大船出海的意思,造船倒是沒什麼問題,可是大船漂洋過海,海上海賊諸多,工部這邊商討了一下,覺得若是能配備長銃這樣的利器,想來可以解決眼下的問題,刀槍劍戟,畢竟不如長銃好用,自然,神武造作局所制長銃大多都是要供應南征軍馬。工部自然也不會奪人之美,只需郝千戶拿出長銃的工藝製法,工部這邊可自行製造。郝千戶,造船出海也是朝廷的國策,陛下早就說了,久聞海上諸國林立,大明理應出海,揚威躍武,澤被四方……”

下西洋,現在只是簡單的籌備工作。朱棣下西洋的目的,郝風樓能猜測出一二,一方面,是瞭解西洋的風土人情,另外一方面。顯然是政治需要。

也就是說,朱棣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其位不正。這是一個很使人苦惱的問題。就如唐太宗李二一樣,他們首先面對的都是法統的問題,千秋史筆上,這筆帳肯定要算上,無論如何粉飾,也是無濟於事。

一般情況下。面對這樣情況,往往都會走兩種極端,一種人索性破罐子破摔,老子就是爛又如何?老子還能更爛。就是要爛給你看,於是乎,yin亂宮室,花天酒地,殺人為樂,各種擺爛;另外一種,便如李二這般,認真幹活,好好表現。朱棣不喜歡擺爛,於是便開始琢磨起政績了。

官員要搞政績,一般都是修修縣學,修修河堤,鼓搗人弄點萬民傘而已,可是皇帝不同,皇帝要搞政績,當然不屑如此,要辦就辦大事,比如說最近有流言,說是陛下想修書,別人修書,往往都小家子氣,可是郝風樓卻曉得,朱棣要修書,肯定是空前絕後,大操大辦。至於這出海也是政績工程的一種,出海是為了什麼?自是彰顯國威,彰顯國威又為了什麼?當然是讓四海臣服。只有無數的藩國入朝,各國雲集京師,人人對天朝上國頂禮膜拜,才顯出當今天子的聖明。

因此,出海說是彰顯國威,更重要的還是往朱棣臉上貼金,顯然藩國們對朱棣有疑慮,許多人認為朱棣得國不正,於是朱棣決定打安南,打了安南,便是告訴朝鮮、琉球諸國,要乖乖聽話,不聽話就收拾你。而出海則是讓西洋的鄉巴佬看看,什麼叫做天朝上邦,乖乖臣服才是王道。

這是朱棣的小算盤,只有明白了朱棣這種‘好大喜功’的心理,才會明白為何會有《永樂大典》,會有下西洋。

對此,郝風樓只是裝糊塗,道:“工部瞧上了我的火銃?”

周揚道:“倒不是工部瞧上,只是工部這邊覺得若是能制一批火銃,用來未雨綢繆,再好不過。”

郝風樓可不相信他的鬼話,未雨綢繆?分明就是想套自己火銃的技藝罷了,工部這邊近來多半是被壓得狠了,天下的造作局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太監掌控,命太監為監造,另一種則是工部自設,派駐官員管理。

本來雙方之間隱隱就在明爭暗鬥,所為的無非就是利益罷了。畢竟這造作局都是靠朝廷撥發錢糧維持的,大家都指著朝廷吃飯,才有上下其手的機會。

而如今,猛地竄出個神武造作局,頗有點斷人生路的意思,這使原來的平衡被打破,工部那邊自然變著法子的想力挽狂瀾,這些傢伙真當自己是傻子。

只是長銃的技藝,郝風樓倒是不在乎流失出去,因為眼下的長銃還處在雛形階段,許多地方都不完美,比如說現在還是較為落後的滑膛式,又採取的是前膛裝藥,說穿了,就是前裝的滑膛火繩槍而已,郝風樓一直試圖改進,在短銃方面已經突破了膛線技術,也使用了遂發的方式,總之,將來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所以交出長銃的技藝對郝風樓來說並沒什麼妨礙。

郝風樓微笑道:“咱們都是為朝廷效力,不分彼此,既然工部想要,我也沒有不給的道理,都是自家人,不說兩家話。”

聽了這話,周揚眉梢兒一揚,道:“這便好極了。”

郝風樓道:“不過,我也有些難處,你也曉得,神武造作局不是工部,許多東西尚有欠缺,尤其是諸多的原料,難以供應。鐵礦之類,倒還好說,可是許多珍奇礦石卻是少之又少,我聽說工部這邊每年都有貢物存庫,能不能讓郝某人挑揀一些,尤其是銅錠之類的東西,很是緊缺,就是不曉得大人能不能幫上忙?”

周揚的臉頓時拉了下來,不要臉啊,工部雖然在六部之中不太起眼,不過也有諸多的好處,其中有一樣就是別人不能企及的,因為肩負著修建宮室還有加工一些貢品的職責,因而天下各處的奇珍上貢到了內庫之後,每年宮中都會撥出一部分調到工部,比如那珍奇的木料,各種珍珠瑪瑙,還有各種稀奇的礦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