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要攻打金國,必須要肅清北面的威脅,否則蒙古就像一把利刃,抵在明朝的脊背上,如果不先將他清除,迫使蒙古諸部臣服,那明軍向西進攻金國,就會被蒙古人牽制。
再者,如今蒙古還沒有形成一個強力的核心,諸部正一盤散沙,如果明朝放任不管,科爾沁或者是其他蒙古部落,肯定會在重新完成草原的統一,再次成長為參天大樹。
“大帥,科爾沁蒙古的放牧之地,地處蒙古東部,大興安嶺南坡,松遼平原西端。即從大興安嶺到松遼平原。”姜有光指著地圖,劃了個圈道。
姜家世鎮大同,常年與蒙古人作戰,對於蒙古的瞭解,要比高一功等人清楚的多。
當年大順佔據北京,完全就沒想過關外的問題,眼光十分有限。
高一功看著他劃出來得區域,有半個北直那麼大,不禁皺眉道:“這麼廣大的區域,科爾沁蒙古主要聚集在哪裡?”
在半個北直大小的區域內,去找十多萬人的蹤跡,不知道確切的位置,大軍很難找到目標。
“當年皇太極將東蒙古編成了十旗,科爾沁分為左右兩翼,每翼分為前、後、中三旗,共計六旗,每旗都有各自的牧場。吳克善稱汗之後,建立了蒙古王庭,但是保留了科爾沁的六旗,所以位置都還好找。”
說話的是滿將,鈕鈷祿譚泰,不過他現在改了漢姓,在新的戶籍制度中,也沒有滿這個稱呼,明朝只有明人和歸義兩種身份。
他比將有光更加了解蒙古,高一功聽後,不禁問道:“譚將軍知道科爾沁各部的具體位置,還有吳克善的汗帳所在嗎?”
姜有光見此,有些不太高興的將手裡的木條遞給他,把位置讓給了譚泰。
雖說明朝推行新的民族政策,想將國內的少民與漢族,擰在一起,不強調各個名族,而強調大家都是明朝人,或者說中國人,但實際上,漢人對於降將的歧視一然存在。
要徹底融合,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譚泰習慣了這一點,他沒有在意將有光的不快,他討好漢將作用也不大,也不會給他機會升遷,始終有隔閡在,那他不如自己抓住機會,來賺取功勞,一步步往上爬。
這時他站在地圖旁邊,畫圈道,“整個科爾沁蒙古,大概有十七萬人左右,主要的牧區,在吳克善的王帳附近,位於遼河邊上,遼松平原西端。各旗則分佈在王庭周圍。”
譚泰用木杆在地圖上接連點了幾處,最後又點回王庭,大概是今天的遼通附近,接著說道:“科爾沁人平時放牧,戰時為兵。雖說他們在中原大概損失了兩萬多青壯,在瀋陽又損失了四千多人,但如果將十五歲的男子全部動員起來,應該還有兩萬多人可用。”
譚泰將他所知道的資訊,全部說了出來,高一功再透過他命人收集的資訊,心中已經有數。
這時他沉默了一陣,開口說道:“吳克善攻打瀋陽之後,手裡的近兩萬士卒,應該還未遣散到各旗。大軍準備一下,我們立刻突擊。”
在瀋陽一戰後,吳克善本來就不多的威望,一下跌入谷底。
原本就鬆散的部落聯盟,幾乎瓦解。損兵折將,沒討到好處的漠南蒙古,已經返回各部,一些部落收到明軍在大同集結的訊息,害怕被報復,便開始西遷進入金國控制的河套地區。
東蒙古十旗中,郭爾羅斯前後兩旗,也開始向北遷,躲避明軍的報復。
吳克善有心暫避明軍的鋒芒,不過科爾沁六旗有十多萬人,並不是像那些小部落,說遷就遷,找到一小塊牧場就能生存。
冬季剛過,羊群和馬兒都需要新鮮的牧草來補膘,十多萬人遷徒需要準備大量的草料,畢竟草原上不是處處有牧草,而且十多萬人想要找個地方安定也不容易。
這麼多年來,草原的人口,絕大多數時間裡,都只能維持在一百多萬,就是因為只能養那麼多人。
人口一多,部落之間要麼為了牧場而征伐,要麼就南侵搶掠。
科爾沁草原是一塊上好的草原,當年鮮卑、契丹都發跡於此,並一步步壯大。他往西遷,草原大多有主,往北遷入西伯利亞,生存條件太惡劣,他又不想學漠南的小部落進入金國給豪格當附庸,所以便在科爾沁待下來。
他想來想去,就只有去漠西,準格爾部西遷後,那裡的牧場被滿清分給漠西的幾個小部落,還有一部分給了漠北蒙古。
只是從東到西,路途遙遠,他準備等羊兒和馬兒養肥一些,牧民儲存一定的牧草之後,再衝破沿途蒙古部落的阻攔,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