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我國祚,始於此也!”
“幸國有石柱,楚王累年總兵,勞苦功高,今復中原,收還故都,豐功還朝,朕不勝欣慰!然故土雖復,弊端不除,後患無窮。朕思慮再三,意革蒙元之遺弊,復漢家之制度,欲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今朕念楚王之功,特賜監國之寶,凡軍國政事,令出此門。皇帝詔制,當有內閣印信,天下方可遵從。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吾皇萬歲!萬歲!萬歲!”內侍誦讀完,臺下千軍齊呼,聲勢震天!兩側大臣也紛紛行禮領命,歡聲雷動,直入雲霄!
至此,王彥才算真正接過了大明的權力,不過這也並非沒有缺陷。
現在等於是皇帝將大明交給他統治,他雖然接過了權力,可是要是做的不好,天下一亂,必然就會有人打起歸政皇帝的旗號,來趕他下臺,這其實也是一種鞭策和制衡。
這有點向日本倒幕一樣,但是幕府統治下的日本是一堆割據政權,明朝又不一樣,現在是一個統一強力的中央集權的政權,想要搬倒王彥卻很難,除非他真的將天下弄得大亂。
王彥在一系列的慶典活動後,回到南京城,次日,他便以監國名義,頒佈《資政新篇》,其中第一條,就是針對內閣,也是參照宋制,規定閣臣在京四年之後,便外放地方做總督部院,試政績決定是否招回京中為相。另外大臣入閣前,在議事堂須有行政預案,若入閣後不能完成預案,則發往地方做官。
就任監國之後,王彥的目標是穩定天下,就不能太過縱容身邊的勢力。這條政策,能使得文臣之間形成競爭,分化出更多派系,畢竟入閣為相,是文人的理想,再者將閣臣放到地方,然後再試能力招會,也可以上閣臣瞭解民情,更好的施政
第1229章資政新篇
人需要有目標,國家同樣如此,像滿清就是沒有目標,或者說目標就只是保持滿人的統治。
那麼這個國家從誕生之初,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維持他滿族的統治,所以限制火器,大興文字獄,不思進取,只求能保持統治,自然就會使得整個文明停滯甚至落後。
王彥認為國家是需要目標的,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只是追求天下太平,這麼空洞的東西,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
比如說富國強兵,有了這個目標之後,朝廷在行政上,就能圍繞這個目標迅速運轉,開商路鼓勵商業,訓練新軍,製造新的器械,王朝會表現出巨大的活力。
以前的王朝,大多是出了問題,再去想解決之策,很少主動去設定一個目標,只求眼下太平。
一個王朝,有目標時與沒有目標時,是大不一樣的。秦說要變法圖強,六世而橫掃**。
變法和改變,應該是時刻進行的,因為整個社會的活動是運動的,不去緊跟它的步子,一旦停止改變,安於現狀,那麼時間一久,等問題嚴重了,再變怕就來不及了。
王彥在《資政新篇》中,對內閣的一些改變,主要的宗旨就是讓內閣有一個又一個的目標,保持活力。
明朝的每個閣臣一般都是領一部的堂官,如戶部尚書在入閣前,在議事堂做預案時,就必須宣告他入閣之後,朝廷的賦稅一年要增加多少,或者開墾多少土地,人口增長多少,都必須落實到具體的數值上來。
如果不能完成,官員考核時,那該貶官就貶官,該放到地方就放到地方。
這樣一來,就能提高內閣大學士行政的積極性,加強了官員間的競爭,並且被趕到地方做官之後的官員,再以政績回到中央時,因為了解民情和有治理一方的經驗,行政能力定然更強,這樣內閣裡就能保證始終都有能臣存在。
以前大學士只要未犯錯,國內也很穩定,就可以一直待在內閣,但是現在只要政績比之前任沒有進步,那就可能被拿下來。
大明那麼多官員,內閣學士就七位,好多官員也想做上相位。
這就活躍了官場的氣氛,糾正了風氣。官員們只要政績顯著,就能封侯拜相,他們就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政績的競爭上,也能防制東林這樣光說不幹的集團重新出來。
如果內閣大學士,一屁股坐十年,下面的人爬不上來,恐怕會有很大的怨氣,要麼對上升不抱希望,對行政懈怠,要麼就鬱郁不得志,對朝廷懷有怨言。
這樣一來,即便是同一黨內,競爭也會激烈起來,畢竟大學生大家都想做。
政績和完成度,也將成為地方官考核的標準,一個縣如果人口沒有增長,耕地面積減少,蒙學童生數目減少,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