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就得再養這些佃戶一段時間。
幾十萬人吃喝都得從南方運送,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得到訊息,王夫之馬上便召集高一功,還很有北直眾多官員商談。
此時在北直總督衙門內,高一功、劉體純等將,還有布政使鄧士廉並三司官員,早早到來。
總督府的小吏領著眾人進入節堂,裡面十分寬敞,上手擺著座椅,後面是一面木雕屏風,兩側擺著紅木座椅,古香古氣,堂中間則留出一條通路。
眾多文武官員,很快就分文武官階坐好,高一功坐在右首,他對面則是布政使鄧士廉。
這鄧士廉按著歷史原有的走向,會成為永曆朝的大學士,最後追隨永曆入緬甸,死於咒水之難。
不過現在他命運改變,原是在廣西任臬臺,明朝光復北方之後,缺少官員治理北方,所以被調入北直做布政使。
堂上高一功向他微微抱拳,後者點了點頭,便各自與身邊人交談起來。
等該來的人都到了,頭戴烏沙帽,身穿一件補著仙鶴的緋色官袍的王夫之,才從屏風後面大步走出來,直接在中堂坐下。
他一進來,在場的文武便齊齊起身,等身形和臉頰都有些清瘦的王夫之在正位坐定,用一雙非常有神的眼睛看了他們一眼,眾人便忙齊齊拱手,大聲道:“參見中堂!”
“都坐!”王夫之輕輕揮手,等眾人坐回,便直接開口說道:“朝廷在關外設遼寧省,目的在於鞏固疆土,安置關內失地佃農,解決關內土地兼併的矛盾。監國對此事,十分關注,又將遷民填遼之事,交給了本官,本官不敢怠慢。”
王夫之頓了下,接著說道,“對此本官與鄧藩臺商議了許多。要將遷民填遼之事做好,得有兩條,一是要保證遼寧的穩定,二是要保證遼寧的富足。有此兩點,遼寧的人口才能逐年增長,我朝就能長久的控制此地!”
“遼寧之地,想要穩定,首先是有邊軍的保障,其次要鼓勵農耕,讓百姓有糧吃,但是想要富足,那光種糧食也不行。鄧藩臺說,像江南有織機,江西有瓷器,湖南有湘繡、棉花,四川有蜀錦和藥田,都有自身的特色,所以才能富起來。”
一個地方要穩定,有糧食吃就行了,但想要富裕起來,便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有特殊的物產或者產品。
隨著明朝社會的商品經濟發展,加上明朝獲得了南洋這個經濟殖民地後,糧食相對充足,許多省份的官員,便開始意識到,完全靠種地,是做不出政績了,而且只會讓地方越來越窮,所以他們不禁紛紛開動腦筋,種植經濟作物,或是製造新的產品。
“在遼寧方面,本官細究之後,此地雖然苦寒,但是土地甚為肥沃,適合大豆的種植,此物可以吃,可用來榨油,剩下的豆粕還能餵養牲畜,這便是特色。另外關外的毛皮,也是關內急需之物。我們如果好好規劃,是能在遼寧做出一份政績出來的!”
關外氣候寒冷,適合種植的作物並不多,大豆就是其中之一。
“為此,本官與北直官府已經做了許多前期的準備,只等冰雪消融,就放民出關,只是不想這個時候,蒙古人居然忽然攻擊沈陽,影響了本官的籌劃!”
從中央的宰相,被放到地方做總督,王夫之雖然接受,但是心裡還是有落差的,他並不想一直待在地方,他還想再次進入中央,但這需要政績。
遷民填遼是個麻煩事兒,可也是個好的機會,這是十年百年的大計,如果能做好,那緊靠此事,待四年考核之期一到,他便有機會再入中央。
為此,他對整個遼寧的將來,進行了精心的規劃,他不允許有什麼意外,打亂他的籌劃。
說道這裡,王夫之坐直了身子,威嚴的看向諸位將官,“本官打算於二月開關,然而蒙古入寇,肆虐遼寧,壞我朝大計,可惡至極!幾位將軍是領兵打仗的,說一說,該怎麼將蒙古人趕出遼寧,不影響朝廷大計呀?”
王夫之這麼說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他已經準備二月開關,實行遷民填遼的國策,他不希望事情受到影響,所以要求大軍在二月份之內,解決瀋陽之圍,將蒙古人趕回草原去。
現在是正月,關外的積雪幾乎淹過膝蓋,明軍不是長年生活在關外的蒙古人和女真人,根本沒什麼法子行軍。
堂下的將領鴉雀無聲,高一功和劉體純也是一臉嚴肅,過了半響,劉體純才站起來行禮道:“中堂大人,蒙古人不過殘兵敗將,不足為慮,只是現今天時於我不利,關外積雪甚厚,不便大軍行進,末將覺得,還是等雪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