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97部分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要他們完全漢化,怕是要百餘年的時間,中間明朝實力衰退也許還會出現反覆,不過一旦做成,無疑會完成文明的大擴張。

這很難,好在明朝文化和武力兩手都硬,本身就是各國學習的榜樣,所以還是有可能完成這一點的。

徹底的漢化並不容易,不過只要初步的成效出來,明朝就能夠形成一種巨大的文化吸附力,利用各國對大明文化的嚮往和崇拜,把他們牢牢吸附在身邊,使得大明坐穩東亞中心的寶座,而這一點,王彥活久一點,應該能夠看到。

從格局上來講,東亞各國相互爭鬥,只會讓歐羅巴得利,也會讓他們乘虛而入,扶持幾國來牽制大明,而如果大明朝能將周圍各國的力量整合,那大明朝的勢力和影響,便會迅速向外輻射,不可能再被任何勢力牽制。

在王彥佈局文化方面的長久戰略時,對於與大明競爭東亞霸主的金國,明朝也終於出手了。

1657年,金永章十年九月初。

從永章九年初開始,金國棉價和棉布價格已經猛漲了一年半的時間。

此時一畝棉田的收益已經是麥田的三倍左右,金國境內掀起一波瘋狂種棉的風潮,長安附近的紡織作坊,也爆炸式的增長了兩倍多。

金國方面雖然對於種棉進行了一些控制,但是由於金國朝廷和政權的結構,這種控制卻沒有起到效果。

一般的情況下,能多出一成的收益,人就已經動心,多出兩成的收益,那人們就已經蜂擁而上,要是多出五成,那冒險也得幹,要是多了一倍的收益,律令都不算事。現在多了三倍的收益,金國從大族到百姓,便都已經瘋狂了。

雖然金國朝廷下令,各縣的棉田不能超過麥田的三成,上等的好田不得種棉,但事實上金國朝廷根本管不了那些大族,還有各地的軍閥,就連普通的百姓也都冒險種植棉花。

他們賺著種棉的錢,交著種麥的稅,各地方官府與當地大族勾結,只要他們交稅,也沒有多管。

各縣上報給金國朝的說法還是本縣三成棉七成麥,但實際上棉田的規模早已超過了七成。

這本來是天衣無縫的,長安的金國朝廷,從賬目上查不出問題來。

不過到九月間,要交秋糧時,金國國內的糧價卻一下漲了一倍,便引起了戶部尚書虞胤的注意。

在虞胤看來,關中平原雖然出現大面積的改麥種棉的情況,但是隨著玉米和番薯開始在金國推廣,金國可耕種的旱地面積增加,玉米和番薯的產量,完全能夠彌補種棉後,糧食不足的問題,糧價應該維持在一個平穩的水品,可現在到了交糧的時候,糧食一下漲了一倍,那就說明糧食減少,有些不正常了。

作為戶部尚書,虞胤對於金國麥子、玉米、番薯的畝產,都十分清楚,也知道金國水田、旱田、上田、下田的面積。

有戶部記錄的田畝資料在,他是能夠大概算出金國糧食的產量變化,得出來的資料,就是糧食產量應該與去年持平。

一開始,虞胤以為是戶部算錯了,如果是那樣,金國朝廷就該調整政策,增加麥田的種植面積,但是他讓戶部的官員將數目從新計算了一遍,卻發現並沒有計算錯,糧食的產量應該與去年持平。

這讓虞胤起了疑心,令人下去調查,沒多久就知道了原因。

原來是有些大戶將規定種麥的田地,也種了棉花,等到要交秋糧時,他們便從市場上購買糧食來交秋糧,自然造成了糧價的上漲。

對於他們而言,糧價就算漲了一倍,相對於漲到三倍的棉價,他們還是會大賺一筆。

金國的世家和軍閥政治,讓這些人在地方勢力強大,朝廷收的稅和糧食反正沒少,虞胤也就沒有發現問題。

長安以東二百多里的臨潼縣,坐落於渭河南岸,處於富饒的渭河平原上,有良田數萬頃,他與渭南、咸陽是金國產糧最多的三個縣。

九月底,豪格領著幾名官員,在騎兵的護衛下,沿著渭河來到臨潼縣。

關中地區,整體而言缺少水源,不過渭河水系流過的關中平原,水源還是十分充足,是僅次於漢中盆地的膏腴之地。

豪格騎馬駐立在渭河邊上,渭河猶如一條玉帶穿過關中平原,河岸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高大的水車,像後世的摩天輪一樣聳立在岸邊。

這顯示了金國十年治理關中的成果和發達的水利設施,但是豪格的注意力並不在水車和渭河上,他的目光落在了渭河南岸的土地上。

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