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這麼大的商品倉庫嗎?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來自全球各地的東西嗎?像ICA超市這樣專注於“本土智慧”的超市卻依然保持著強盛的生命力,儘管它的供應鏈並不是那麼長。
讓當地社群繁榮
每當供應鏈實現全球化之後,財務資料似乎總是很樂觀:公司付出了更低的成本,取得了更高的效率,然而在這些數字背後卻隱藏了並不激動人心的事實:因為工廠的遷移,工人失業了,當地社群因此而衰落,國家甚至出現了產業空心化。當許多日本工廠遷到海外的時候,日本媒體甚至集體呼籲:請別走,留在日本。雖然接受外來投資的東道國因此獲得了經濟成長的機會和更多的就業機會,然而卻無法避免汙染轉移的隱患。
這究竟是好事情還是壞事情?也許並不能用單一的資料衡量。一些公司已經注意到其實公司的發展與當地社群並不是相互隔絕的,把“錢”和“機會”留在當地,保持與當地生產者的長期合作關係,能夠促進當地社群繁榮和健康發展,這也將反過來讓公司受益。堅定支援本地採購的學者們計算出,如果你花1美元去大超市買食品,最終只有18美分的錢到了農戶手裡,而82美分的錢都在中間過程中被分攤掉了。
有些時候,高度集中的製造和銷售所必需的高基礎設施成本是浪費的、沒有必要的。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市場營銷專家曾經總結出,在一個擁有7 500名居民的地方社群,購買國內著名品牌的塑膠瓶裝全功能清潔劑與購買把濃縮液裝入可重新灌裝的塑膠瓶裝清潔劑之間的區別。最終的結論是:本地的是經濟的,後者能夠比前者節約一大筆錢。
讓當地社群與公司的生意一起成長,並不意味著逼走或“消滅”比你小的同行們,還有另外一種方式:一起合作,共同分享創新。這樣的話,既能保持當地社群的多樣性,又能獲得更強大的協作力。
走進紐西蘭最大的公司恆天然合作集團(Fonterra)的奧克蘭總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密密麻麻印滿了名字的白牆,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