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愛德華?瑪斯瑞拉(Edward Mazria)在重讀1972年的一本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書時,他就在想,事隔30年了,不知道現在建築領域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佔總排放量多少比重。他讓公司的年輕人去做調查,調查的結果讓他很震驚。空氣中50%的碳排放量都跟建築相關,原來,開發商和建築師們是破壞環境的罪魁禍首。
而房子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根據瑪斯瑞拉創立的組織Architecture 2030所做的調查,現在平均一所新造房子的大小,美國是2 400平方英尺(約223平方米)(跟1950年相比,增長了140%),加拿大是1 800平方英尺(約167平方米),日本是1 000平方英尺(約93平方米),而英國只有815平方英尺(約76平方米)。美國遠遠超出其他國家。建築師們都在反思,人們真的需要這麼大的房子嗎?
瑪斯瑞拉現在到處在演講,告訴人們透過設計更小、更綠色的建築來節約能源。在一次國際論壇上他說,每年投資216億美元在建築領域的節能上,就能創造出21�6萬個工作崗位,減少8 670萬噸碳排放量,並且為消費者節約85億美元——這是指數額巨大的水電費等。
應該注意到,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做起“小”生意。
與很多創業者一樣,馬修?伯曼(Matthew Berman)和安德魯?科奇(Andrew Kotchen)最初成立KB Home公司的時候也是出於一種環保的意願,他們瞭解到這樣一個資訊,在美國僅是住宅部分就佔據了整個國家能源消耗的21%,於是他們開始嘗試設計更小的房子,結果發現消費者很買賬,絕大多數是因為經濟原因。兩年前在南加州,一個典型家庭(一對夫妻帶兩個孩子)的平均住宅面積是3 000~3 200平方英尺(約279~297平方米),而如今大概只有2 200~2 500平方英尺(204~232平方米)。在經濟危機時期,一個3 000平方英尺的房子光是付電費就夠讓人痛苦的了。
當然,鑑於消費者的選擇是多樣的,即使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小房子,還是有很多人只喜歡住奢侈的大房子。這些就由其他的公司來做,KB Home公司只專注做自己的那一塊。
當房子變成小電廠
住小房子可以為家庭節約一筆不小的水電費支出,何樂而不為呢?而更讓人興奮的是,在不久的將來,你甚至根本不用支付電費了,還可以透過自己的房子產生的能量,每月賺取一定數量的錢。
覺得不可思議嗎?設想一下這樣一所房子。你的屋頂有一塊太陽能電池板以及一個微型的風電渦輪機,其生產的可再生能量足夠供你家庭的日常使用,包括停在車庫裡的電動汽車。當然這個房子有備用的電源,當可再生能量不足時會自動補上,兩個系統是互相關聯的。你可以透過iPhone實時監控家用電器的用電情況。你的房子就像一個小型發電廠一樣,除了供給自身家庭能量之外,多餘的能量可以賣給電力公司,還能賺取一定的費用。
這就是所謂的小型智慧電網,這不是夢想,目前在世界上已經開始了小範圍的試驗,而像IBM公司、GE公司這樣的大公司無一不把目光投向這個領域。人們忽然發現,在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過程中,除了耗資數十億元在地廣人稀的沙漠裡建立電站之外,還有另一種模式更簡單、更有效。
小人國的故事——迷你化背後的低成本(3)
當然,前一種方法也並非毫無意義,只是建立大規模電站除了耗資巨大之外,在電力傳輸過程中因為距離遠而耗損大量的能量也是一個不小的缺點。而這些可以透過建立一個個社群型的“小電站”來解決。蘇?巴特勒(Sue Butler)在馬薩諸塞州的家便是一個例子。她的房頂裝了一個500瓦的微型風電渦輪機和5�5千瓦的太陽能電池板,這兩個小東西產生的能量足以達到她家平均用電量的3倍。假設每個房子都能產生2~3倍於日常使用的能量,辦公樓、公園以及商店都可以利用起來,那麼在城市中心便可以很輕鬆地誕生一個可再生能源工廠。波士頓海港的赫爾(Hull)小鎮透過這種社群型的風電網路,已經可以生產出多於整個小鎮耗能量4倍的能量。除了供自身使用,還可創造利潤。
那麼,這種小型電網在成本上是否有優勢呢?如果只看單個裝置的成本,也許並不便宜。有資料顯示,這種裝在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其安裝成本要比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