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廣東湛江及河北沽源等地建立了5個農場,專事土豆種植。生產的土豆不僅能夠完全滿足中國地區的加工需要,現在還將一小部分出口到泰國。
在自建農場裡實現標準化管理固然是一件讓人放心的事情,但對於百事食品來說,這並不能解決全部的問題,因為百事食品將近50%的土豆供應來源於訂單農業。百事食品公司在發展自建農場的過程中,並沒有將自建農場與訂單農業兩套模式完全割裂開來,它把自己的農場看做一種基地、一種產業模型,透過這種示範效應,來帶動訂單農業的規範化和產業化。
“我們先招一些農藝師,然後再集中對他們進行專門培訓,讓他們知道土豆應該怎樣進行規範化種植,南方、北方和東部地區的種植方式有什麼不同,最後讓他們再把這些經驗傳授給訂單農業中的農民。”黃宇清表示,百事食品還是寄希望於發展更多訂單農業,“讓更多農戶成長起來,讓農業公司成長起來,讓他們來做原料供應”。
在百事食品的訂單農業中,最重要的就是產業鏈上的優勢互補,在這個過程中,百事食品會非常主動地去“創造”合作的機會。對於那些缺乏資金的供應商或者農戶,百事食品會提供裝置上的支援;對於那些沒有技術的合作伙伴,百事食品就進行技術扶持;而如果有投資意願但不懂農藝,百事食品則會盡力與其分享自己的經驗。
產業鏈的本質就是合作溝通,特別是對於農業產業鏈來說,如何與傳統種植經驗根深蒂固的農民保持有效溝通就顯得更重要了。“很多農民種地還太粗放,沒有高質量的概念,”黃宇清說,“最困難的就是如何把中國農民的傳統耕種模式升級為規模化的大面積種植和管理,因為農戶們更習慣對自己‘一畝三分地’的主導,他們對規模化管理還是有些擔心和牴觸。”為此,百事食品公司對農戶做出產量和價格兩方面的承諾,只要達到標準,不管市場行情好壞,即使市場價跌得一塌糊塗,百事食品公司還是照單收購。開始的時候,因為百事食品公司拒收一些不符合標準的土豆,農戶的態度不是很好。但時間一長,農民們發現,這個合同其實是一種承諾,特別是百事食品公司從來不拖欠農民的款項,也從來沒有三角債,使得農民對於資金回籠很有信心。
供應鏈上的綠色合力(3)
現在,百事食品在中國已經擁有20多個大型供應商,其中不少都與百事食品有著十幾年的合作經驗,它們是隨著百事食品在中國的發展而發展的,它們下邊則聯結著幾千家農戶。在中國尋找土豆的過程中,百事食品一手搭建起一套可持續的供應鏈。
大棒與胡蘿蔔
2009年12月,綠色和平組織公開舉證印尼最大的棕櫚油製造商Sinar Mas公司為了種植棕櫚油而不斷毀壞原始森林和清除泥炭地的行為,並將這些證據提交給了Sinar Mas公司最大的顧客之一——聯合利華公司,聯合利華公司馬上決定終止從Sinar Mas公司採購棕櫚油。早在2008年,聯合利華已經承諾,從2015年起,所有生產所用的棕櫚油都從經過可持續性認證的來源處採購。透過商業的力量來切斷環境的“破壞源”,正是綠色和平組織希望看到的結果,他們同時號召Sinar Mas公司的另外一些顧客們,包括雀巢公司、卡夫公司、寶潔公司,都響應聯合利華公司的示範,重新檢視自己的供應商名單。
如今,建立起一個綠色、健康的供應鏈,已經不是某一家公司願不願意去做的事情了,要知道像綠色和平組織這樣的NGO或是你的最終顧客,都瞪著“雪亮的眼睛”關注著你的一舉一動。你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不聞不問,並且“壞訊息”傳得特別快。哪個品牌願意和“血汗工廠”、“轉移汙染源”這樣的字眼掛起鉤來?然而很不幸,這樣的壞訊息似乎層出不窮。
其實,對於一些傳出壞訊息的公司來說,它們有時候也覺得委屈,它們也許是和其他人一樣,在壞訊息傳出的那一瞬間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因為隨著現代工業分工的細化,供應鏈正變得越來越複雜,它們會為自己辯解:那是X級的供應商那裡出了問題,我根本就不認識它們。然而,這樣的辯解會讓顧客信服嗎?
聰明而有責任的公司卻會未雨綢繆,這些公司除了關注成本控制和質量檢測,也開始將“綠色”列為採購的標準。“綠色供應鏈”的打造,常常需要透過一個相互理解的“綠色聯盟”才能實現。
自從富士膠片公司2004年實行綠色採購政策以來,富士膠片實施了一條“鐵打不動”的紀律:不論在哪國生產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