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頭看一眼,卻只見到一個身材高瘦身披菲袍的背影。聽他道:“微臣以為,罪囚劉冕這番言語議論雖有僭越之嫌,但話中之意,卻有可取之處。還請太后不要因人而廢言,細作查鑑。”
“哦?”武則天的聲音裡透出些許感興趣的味道,她對狄仁傑可是一向比較信任。
在高宗朝時,狄仁傑就以清正、睿智、善斷和富有膽魄而聞名,同時受到了高宗和武則天的信任。雖然狄仁傑現在官職不顯赫,但武則天還是樂意聽一聽他的見解。
於是道:“你有何高見,不妨當眾說來聽聽。”
劉冕心中一喜:這事,越發有成功的可能了。狄仁傑,想不到我還有跟你這個一代名臣同唱一出的時候。
第一卷 大浪淘沙 第42章 金鑾殿上的怒濤
滿朝大臣,也都把注意力投到了狄仁傑身上。
狄仁傑拱手一拜,朗朗說道,“太后聖聽。眾所周知,李敬業謀反,打的是擁護廬陵王復皇位的旗號,其用意旨在利用李唐皇室的影響力,來號召天下居心叵測之人與之媾和同謀。然而,只要朝廷以彼之矛攻其之盾,以李唐皇室宗親來討伐之,這個謊言將不攻自破。同時,也可以在天下人的面前揭穿李敬業等輩,實際就是在作亂謀叛的真實面目。這樣一來,朝廷就將成為正義之師,將獲得天下百姓的支援與擁護。以正討逆,蔫有不克之理?而且,微臣以為,一向負有清正之名的皇子賢,正是最合適的人選。縱然皇子賢不黯軍事,也可以選一名能征慣戰之將以為副帥輔佐從旁執掌軍令。倘若如此,李敬業叛亂一黨,必將迅速覆沒。也唯有如此,才能將此次叛亂的災害減少的到最小,天下人心不會浮動。請太后明鑑!”
“狄仁傑,你此言大謬!”武承嗣又急又怒,急閃出來大聲道,“縱然需要李氏皇親來掛帥,又何須搬請一個流放戴罪之人?這豈不是讓天下人笑話我朝堂無人嗎?”
狄仁傑針鋒相對的道:“平定李敬業叛亂,重在誅心而非誅兵。朝廷誠然可以派出良將強兵力圖將其掃平。可是,李敬業等人造成的惡劣輿論影響,將無法消除。這將動搖我大唐的根基國脈。唯有以太后之親子掛帥,方是最佳。思來想去,唯皇子賢乃是最佳人選。”
劉冕一直趴跪在那裡,膝蓋有些酸楚難當,可此時都不在乎了。他的心裡在飛快的盤算一個問題:狄仁傑,果然是高人。莫非他也洞悉了武則天的某些用意?
昨天,武則天肯定是在收到檄文之後就連夜派人將我抓進了大牢。她並非是想要殺我,如果要殺我,何須再把我拎到朝堂上來說這麼多廢話?那些千牛衛把我帶出乾陵後,隨便一刀就能把我咔嚓了。那麼,她的實際深意……就是要讓我推舉李賢來掛帥。
其實李賢適合掛帥,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事情。理由無外乎這麼幾條:
一來,便是我和狄仁傑所說的幾層道理,以彼之矛攻其之盾,不攻自破;二來,這也是武則天檢驗李賢忠誠度的一個最佳機會,而狄仁傑想的可能是儘可能的保護李賢,並努力迎回李賢;三來,這是收伏關隴集團和天下仕人人心的大好時機。
尤其是這第三點理由,尤為重要,對武則天也最注有吸引力。狄仁傑是否想到這一層,倒是無關緊要。
如果李賢能夠成功平叛,那麼誰還能否認李賢真的已經投靠了武則天?李賢當年監國可是長達四五年之久,在關隴貴族集團當中,隱約就是‘精神領袖’的存在,尤其是在當時李治病重無力理事的情況之下,李賢與一國之如此大事在商議,你莫非就無話要講?“
武則天這麼一說,眾人還真是如同醍醐灌頂:對呀,當朝首輔怎麼都還沒說話?
裴炎不急不忙的走了出來,拱手一拜道:“太后,臣所要說的,與眾人在議的,完全不在一條輒上。微臣不敢一力壓眾人,因此只好待他們商議完了,微臣再準備說話。”
“那予倒是要聽聽,你有何高見。”武則天的聲音中透出些許疑惑,“講來。”
“是。”裴炎頓了一下,正聲說道:“微臣以為,兵者,兇器也,不到萬不得已不必用之。現今有個辦法,完全可以將李敬業叛亂消弭於無形。又何須動用一兵一卒?”
“哦?”眾人同聲驚愕,包括武則天和劉冕都驚奇的看向了這個‘高人’。
武則天道:“有何良策,何不速速獻上?”
裴炎鄭重的一抖袍雙膝拜道:“太后聖聽。微臣愚見以為,只要太后還政於皇帝陛下,將皇帝陛下從偏殿請到龍椅上來當國理事,李敬業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