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雲琦怕冷的情況,就將它送給了自己的王后。
這樣一來,就萬事俱備了,朱邊揉著孫雲琦的身體,邊壞壞地笑道:“王后,這個樣子就不冷了吧。”
孫雲琦的臉頰早已一片緋紅,躺在床上嬌羞地說道:“有王爺在,一切都好。”
可能是因為有虎皮的原因,朱這次大發虎威,完事之後,兩人都是大汗淋漓,不得不讓聽薇和吟荷為他們扇風解暑。
孫雲琦拿起床頭的一隻手帕,十分溫柔地給朱擦汗,她的心思很細,擦汗擦得十分仔細,一滴都沒落下,讓朱大為舒坦。
孫雲琦邊擦汗邊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有期望也有一絲擔憂地說道:“希望臣妾這次可以懷上王爺的骨肉。”王爺對她如此恩寵,她若是不能替王爺生下個嫡子來繼承江山,心裡總是感覺十分有愧。
朱不想讓自己的愛妻有太大的壓力,側過身去摟著她的嬌軀,溫柔地說道:“王后不必如此,我們還太小,現在要是生孩子對身體的傷害很大,晚一些也不是壞事。”
孫雲琦突然怔了一下,隨即側著臉,一臉正色地看著朱說道:“王爺怎麼能這麼說呢?為肅國誕下繼承人是臣妾的本分,也是頭等大事,自然是越早越好,怎麼能晚呢?至於王爺說的傷害身體,臣妾倒是不曾聽說,不過就算是有這樣的事,臣妾也在所不惜。”
第一百零二章 家宴
朱這才想起來,以古代人的知識水平似乎還認識不到最佳生育年齡這個命題,他們一直鼓勵多子多孫,能多生就多生,能早生就早生,至於女方的身體問題,他們並不是特別關注,撫摸著愛妻的秀髮,笑道:“好,好,好,那我們就儘量早些誕下王子,不過王后可一定要將身體養好啊。”
可惜的是古代沒有有效的避孕措施,朱也不可能忍受到孫雲琦二十四歲之後再動她,那樣他得憋將近十年,還不如殺了他痛快,只能囑咐王后好好保養身體,孩子的事,就隨緣而定了。
朱喜歡熱鬧,晚飯時願意叫上一大家子聚到一起吃飯。後世的朱也是一個資深的吃貨,講究的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只可惜那時候的他收入低微,囊中羞澀,許多美味佳餚只能看看,無法享受。
現在的朱貴為王爺,本來以為可以藉此機會彌補自己上一世的遺憾,盡情地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了,但是來到明朝之後才發現,事情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好,因為明朝初年的飲食文化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還遠遠沒有達到後世的水平,很多菜系根本做不出來,就連後世最常吃的宮保雞丁,也是在清朝末期才被髮揚光大的。
朱在京城時,也曾經陪著朱元璋吃過飯,朱元璋雖然是窮苦人家出身,一直以來都崇尚節儉,但畢竟是做了皇帝的人,再怎麼節儉也不可能委屈了自己的肚子,他用的膳還是比較講究的。
我們先來看一下朱元璋的日常選單。先是早膳:炒羊肉、豬肉炒黃菜、蒸豬蹄肚、兩熟煎鮮魚、香米飯、豆湯、泡茶。
可見其早膳吃的還是比較豐富的,非常符合後世的早要吃好的養生訣竅。
至於老朱的午膳,那就更加豐富了,分別為:胡椒醋鮮蝦、燒鵝、羊頭蹄、鵝肉巴子、鹹鼓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原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羊肉水晶角兒、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三鮮湯、豆湯、泡茶。
需要說明的是,在明朝給皇帝做飯的不是御膳房,御膳房是清朝才有的機構。明朝負責皇帝飲食的是光祿寺。
所以光祿寺卿雖然只是個管伙食的官,但級別可不低,從三品,被稱為“小九卿”。
只不過到了明朝後期,皇帝們就漸漸不喜歡吃光祿寺的飯了,原因很簡單,就是兩個字:難吃。
明朝人謝肇曾經說過,如今光祿寺給皇上做的“御膳”,其實也沒什麼山珍海味等等新奇的東西,不過是大魚大肉放到一起猛燒猛煮猛燉再猛加調料罷了,這完全就是後世的食堂菜,誰吃多了都會膩。
根據《萬曆野獲編》記載,當時北京城流行的諺語“京城四大不靠譜”:翰林院的文章、武庫司的刀槍、光祿寺的茶湯、太醫院的藥方。
民間都如此吐槽,皇帝就更不吃了,事實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可能是明朝後期皇權旁落,文官集團強勢崛起,所以他們對皇帝也就比較敷衍了。相信在朱元璋的年代,光祿寺是不敢隨便做些難吃的菜來混弄老朱的。
可憐的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費勁了心思,可是他的後代們最後還是因為皇權被削弱,不能掌握帝國的全部資源對付內憂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