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部分

呂仙學點金,聞說五百年後還為鉛錫,遂不欲學。若文明亦有朝一日頓成灰塵,我亦寧可自始即不要這樣的文明瞭。所謂既有今日,何必當初。那呂仙,是以此一念,故其道成,得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光。

釋迦於其所悟得,要人為此出家,好奉持不失,基督亦離去世俗,專為奉行其所謂主的道,他們對於大法,得之則生,不得則死,認真鄭重到如此,乃至屈原的問天問漁父,上下而求索,近來我都同情。但是我亦仍舊不喜,仍舊不服。倒是孔子說的對、「未知生,焉知死。」世界上惟有中國人不把死當作一個問題,以宗教或哲學來解決,而只有喪禮與祭禮,喪禮與祭禮乃是生人的行事。原來核兵器時代的劫數亦不能作為一個問題的。現在是惟中國的事尚有得可以想,此外印度亦大概可以避劫。日本危險,日本民族有一種悲,使人心裡解不開。

若把核兵器戰爭的毀滅當作一個問題,那是怎麼思省也不能有解決方法的。可思省的只有是今天的生人的行事。事實上現在一般人都是隻顧目前,羅素的警告也無用,你儘管罵他們沒有出息。但若真有大辦法,亦只能從思省眼前現實生活而來。漢朝的話講到人生如朝露,聖賢不能度,要求不死術,多為藥所誤,結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