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4部分

子,他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會介紹一下沈叢文,為他引薦。

這幾天的時間,不少人都知道林子軒在北大慧眼識人,找到了一位寫作天才,據說還是北大的旁聽生。

有人覺得林子軒願意提攜新人,是好事。

也有人嘲笑一個旁聽生都當寶貝。可見林子軒的眼光不怎麼樣,浪得虛名。

林子軒並不介意。他也不怕抬高了沈叢文,從而導致沈叢文心生驕縱。

他發現沈叢文或許是因為早早的踏入社會,心性沉穩,恪守本分,有一種鄉下人的樸實和內斂,這種品格尤為可貴。

此時林子軒正和胡拾交談。

胡拾親眼看到沈叢文遞稿子給林子軒。雖然當時林子軒不以為然,但想必這人的稿子真的寫得好,否則不會得到林子軒的青睞。

在北大,林子軒找一位旁聽生的事情已經傳開。

據說為了這個旁聽生,林子軒在教室外邊站了半個小時。可見是真的看好沈叢文。

其實是林子軒不想打攪講堂里正在進行的課程,不過傳言就是如此,會有各種解讀,他也沒有必要去解釋。

胡拾勉勵了沈叢文幾句,又和林子軒說起這幾日的論戰,讓他不要放在心上。

北平文壇的論戰向來如此,大家一窩蜂的湧上去,各人發表各人的觀點,混亂的很,只有等到事情平息後,眾人才會回過頭整理論戰中的內容。

這時候,魯訊走了進來,作為北平文壇的領軍人物,他自然也接到了邀請。

有眼尖的記者突然發現這是一個好機會,新文學的三位領軍人物難得同時出現在一個場合,這會是一條不錯的新聞。

有這種想法的記者還不少,他們簇擁著魯訊朝著胡拾和林子軒這邊走來。

胡拾和魯訊相識將近七年的時間,在一所學校共事,兩人雖然觀點不同,但還沒有到形同陌路的地步,相反會經常聯絡。

1924年4月,北大學生李秉仲寫了一部章回體小說《邊雪鴻泥記》,託魯訊聯絡出版,魯訊就託胡拾幫忙聯絡商務印書館。

林子軒前些日子才去拜訪過魯訊,兩人的關係尚可。

看到魯訊走過來,胡拾和林子軒便迎了上去。

三人就在大禮堂的東側會面了,互相寒暄了幾句,魯訊還笑言林子軒這幾日在北平可謂是出盡了風頭。

在這次論戰中,胡拾和魯訊都有發文,他們兩人的文章還算公允。

胡拾仍舊是崇尚西方的制度和科學,但覺得青年人學習國學並無壞處,還開出了一個長長的國學書目,分為工具書、思想史和文學史。

林子軒被他的書目給嚇到了,共計數百本國學書籍,光是看完就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魯訊不同意林子軒提出的新文化過激的說法,認為對於舊文化的打擊還不夠,民眾還沒有被喚醒,新文學的使命還沒有達到。

不過他對林子軒提出的融合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觀點有點興趣,這並不容易,需要真正學貫中西的人才能完成。

魯訊不認為現在的中國有人能做到,但這種方向值得嘗試。

在這場論戰中,魯訊是較為清醒的一個人,雖然也批判了林子軒,卻看到了問題的所在。

林子軒不是想反對新文化,相反他支援新文化,他只是在支援新文化的同時,兼顧傳統文化不要就此沒落。

有記者提議給三人照一張合影,留作紀念。

胡拾和林子軒沒有異議,魯訊想了想,也同意下來,按照年齡,魯訊站在了中間。

魯訊比胡拾年長了10歲,而胡拾比林子軒年長了9歲,他們的年紀可以說很有代表性。

三人都穿著長衫,魯訊居中,雖然個子不高,卻很有氣勢,胡拾站在左邊,溫文爾雅,林子軒站在右面,年輕俊朗。

隨著相機的閃光,這張三人唯一的合影定格在底片上。

從此以後,他們三人在各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未完待續。)

第二百二十六章 一棵開花的樹

這場生日會頗為隆重,到了半夜時分才算結束。

魯訊回去後寫了日記,簡短記下了此事。

“晚孫福園來部,即同至中央公園飲茗,逮夕八時往協和學校禮堂觀新月社祝泰戈爾氏六十四歲生日演《契特羅》劇本二幕,歸已夜半也。”

這場盛會可以說非常成功。

泰戈爾受到了北平文化界的追捧,新月社借勢成功,給北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