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就是《一代人》。
第一百二十八章 詩歌的藝術
徐至摩翻開詩集,看到第一首詩,就確認了這是林子軒的詩集無疑。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這首詩雖然簡短,卻意味深長,而且在國內流傳很廣。
魯訊曾經對這首詩作做過解讀,這是一代人在黑暗中頑強的跋涉前行,對於國家未來命運執著的追尋。
國內不少青年都把這首詩作當成自己的追求,要打破黑暗的世界,讓光明投射進來。
即便是身在英國倫敦,徐至摩也聽過這首詩,更何況他對林子軒並不陌生。
不說他們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渡過的兩年室友時光,就是在倫敦,每當有國內的留學生來到倫敦,大家談論起國內文學的現狀,林子軒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
有關林子軒的傳聞非常多。
有讚賞者認為他代表著新文學的一種方向,不同於魯訊和胡拾,而是另闢蹊徑,有自己的道路和風格,是名副其實的“新文學三傑”。
有鄙視者認為他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代表,是混跡在新文學隊伍中的蛀蟲,是上海灘舊派文學的維護者,完全就是欺世盜名之輩。
無論是讚賞還是鄙視,都說明了林子軒在國內文壇的影響力。
這是徐至摩以前的觀點。
今天他看到這本詩集,突然發現林子軒的影響已經突破了國內,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學家,而且他還聽說林子軒在美利堅更有影響力。
這只是兩年之內發生的事情,太不可思議了。
兩年前的林子軒是什麼樣子?沒有人比徐至摩更瞭解。
那時候,林子軒厭倦了學習經濟學,崇尚美利堅的自由主義,整日裡四處玩樂,和那些墮落的留學生一樣,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亂生活。
然而,自從林子軒回國之後,一切就突然改變了。
或許,從他離開美國的時候就改變了,徐至摩還記得在倫敦和林子軒的那次見面,林子軒在劍橋大學寫了一首詩歌,優美至極。
徐至摩在心裡嘆息一聲,他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夠接到這份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