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並在公共場合成功的播放了一段畫面。
這件事在英國媒體上有過報道。
製造出電視機的人叫做貝爾德,他在1924年發明了簡單的機械掃描的電視機。這臺電視機能忽隱忽視的傳送幾英尺以外的影象。
1925年1月,貝爾德在倫敦牛津街的塞爾福裡奇百貨公司首次向公眾展示。
隨後。他給英國皇家學會約四十名會員再次表演了這種裝置。
一家英國雜誌這樣描述世界上第一臺電視機。
“這臺電視機基本上是用廢料製成的。光學器材是一些腳踏車燈的透鏡。框架是用日搪瓷盆做成的,而電線則是臨時拼湊的亂糟糟的蜘蛛網般的東西。最大的奇蹟是這些質量很差的材料。一經他的安排,就能產生影象。”
林子軒沒想到電視機出現的這麼早,他感覺電視機要到50年代才會被製造出來。
他記得後世中國在80年代黑白電視機還是新鮮事物,到了90年代才開始普及。
這可是一種比電影還能改變世界的發明,有了電視,坐在家裡就能知道天下大事,還有各種電視劇和娛樂節目可供消遣。
他帶著興奮的心情拜訪了這位貝爾德先生,想要見識一下這個時代的電視機。
如果能夠投資這項發明的話,可是一本萬利的商機啊。
然而,林子軒失望了。
這臺電視機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就好像臺式電腦和超薄筆記本之間的差距一樣。
畫面感很差,搖晃的厲害,還無法傳送聲音。
他和貝爾德聊了聊,想要做到遠距離的傳送節目,聲音和畫面同步至少需要幾年的時間,貝爾德的研究才剛剛開始,正在尋找資助者。
林子軒考慮之後,放棄了這個專案,理由是需要的時間太長,花費的資金太多。
他覺得與其冒著風險投資電視機,不如到時候拍電視劇更為穩妥。
在見識了這個奇妙的發明後,他準備離開英國,前往法國,然後從法國返回中國,結束這一次的國外之行。
1925年10月18日,林子軒來到了法國。
英國和法國同屬歐洲,他在英國的演講很快傳到了法國,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他的到來受到了中國在法留學生的熱情歡迎。
中國在法留學生人數眾多,這是因為在中國到法國勤工儉學成為了一種社會思潮。
這就是工讀主義思潮,它把勞力與勞心的分離看作是社會不良的根源,主張工讀結合。
1912年李石增等人在北平發起組織“留法儉學會”,儉學會在北平成立留法預備學校,送80多人赴法儉學。
1917年國內成立了華法教育會,專門組織赴法勤工儉學活動。
1919年到1920年間,先後共20批約1600多名中國留學生到達法國。
這些留學生在法國一邊讀書,一邊到工廠工作,生活較為艱苦,形成了各種團體,這也是國內留法派的根基所在。
在歡迎的人群中,林子軒看到一位個子不高的青年用力擠過來熱情的用四川話和他打招呼,口音有點重,他沒有聽清楚。
他握著那位青年的手用力的搖了搖,說了一句安慰的話。
“你們在法國受苦了。”(未完待續。)
第二百九十一章 那一段法蘭西歲月
在五四新文化的影響下,大批中國青年為了尋求科學知識和救國真理登上了前往法國的郵輪,從此開始了一個嶄新的人生。
和其他留學方式不同,去法國勤工儉學的門檻較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國內勞動力嚴重缺乏,法國政府認為大批的華工不僅能幫助打仗,日後也可以幫助建設,只是要對華工進行一定的教育。
他們的意思是對華工搞一個職業技能培訓,讓這些華工以後在工廠充當廉價的勞動力。
中國國內的蔡元賠等人認為可以用勤工儉學的方式來使華工掌握法國先進的技術,這對回國發展大有好處。
中法雙方一拍即和,1916年,成立華法教育會,專門負責此事。
選擇法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法國的生活費用低廉。
在這個時代的中國,社會上對學生有“一等西洋,二等東洋,三等本土”的說法。
官費留學,份額極少,機會又非常有限。
於是,如何爭取少花錢還能出國留學就成了問題的焦點,到英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