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繩槍和燧發槍的結構並不複雜,需要解決的主要難題只有兩個,那就是是槍管的材料和加工的方式。在原型槍上可以採用各種材料和工藝,可是等到大批次生產製造時,就需要考慮加工成本和使用效率了,這是一個很難取捨的難題。
甄三也知道採用百鍊鋼,甚至是烏茲鋼最好,可是狼穴中的百鍊鋼極少,主要都被加工成了盔甲刀劍,如果採用普通鋼材,槍管在數次發射之後便會報廢,這顯然不適合用作製造槍管。
採用銅製材料製造槍管,同樣會有許多問題,除了成本之外,因為柔軟性被用在火炮上的優點,在加工槍管時反而成為了耐磨性極差的材料,銅製槍管的耐用性註定無法長期使用,必須採用極為堅硬的材料,這一點根本就不用甄乾去說,甄三便很快就認識到了。
銅在整個大唐都屬於緊俏物資,如果被甄乾大規模的鑄造成槍械,必然會引起整個大唐的銅價急速上漲。
就算甄乾願意使用銅料,也一下子收集不到足夠的銅料來源,在沒有得到大量銅礦之前,用銅料加工製造槍械顯然不合適,只適合用於製造槍械的原型樣品。
狼穴一直都在改進百鍊鋼的加工工藝,焦炭的利用,熱風爐的使用,水力鍛壓機的採用,讓百鍊鋼的生產越來越成熟。
如果不是受制於狼穴的原因,甄三已經準備建造更大的鍊鋼爐,每爐可以生產出三噸左右的優質鋼水,一旦這樣的鍊鋼爐投入使用,必然能解決百鍊鋼產量不足的困境。
火槍和火炮一直都是狼穴最高的機密,在甄三取出華夏三型火槍之前,見過火槍的人整個狼穴不超過二十人。
甄九也是這次甄三到五峰列島之後,才第一次見過火炮的真面目,之前倒是聽說過甄三正在秘密的研製幾種威力極大的武器,這次甄三來五峰列島便帶來了六門新型小型火炮,準備安裝在艦船上實驗,不過火槍卻是第一次看見,對於這種外型更小的武器充滿了好奇。
甄三是一個工程師、技師、研究員,卻不是一個優秀的解說員,加上平時話就不多,對於火槍的介紹只是寥寥數語一帶而過。
“下面我給大家演示一下裝彈和射擊的步驟!”
甄三從木盒中取出一枚圓錐形的彈丸,彈丸的樣子很古怪,不是圓錐形的彈頭,彈丸底部有三圈凹橫,在底部的位置上還有一個內凹的空洞,“這就是火槍的子彈……。”
“米尼彈!”
只有甄乾知道這種子彈真正的來歷,根據甄乾的記憶,好像是說,在十八世紀左右,英國的殖民者在印度發現當地的一個土著部落吹筒武器,吹筒裡面的吹箭尾部是用柔軟而有彈性的木髓做成的,透過木髓的擴大而頂住吹管的內層面,防止空氣跑掉,從而把箭發射出去,這便是米尼彈的來歷。
米尼彈,錐形彈頭的直徑略小於槍膛直徑,這樣裝彈就很方便。彈頭的底部有個圓錐形的空洞,一個木塞堵住洞底,發射時燃氣壓迫木塞擠進空洞,迫使彈底膨脹,緊貼膛線,封閉住彈頭和槍膛之間的空隙,使燃氣無法外洩,又可以使彈頭在膛線壓迫下高速旋轉。
米尼彈解決了前裝線膛槍裝彈困難,滑膛槍射程精度太低的問題,使得步槍超過火炮,成為當時戰場上的決定性武器。但米尼彈有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它只能用很軟的合金例如鉛製造,這樣彈頭才易於膨脹。彈頭軟,擊中目標後會馬上變形,停止作用很好,但穿透力太弱。
前裝線膛槍,其槍管內部具有膛線;發射子彈時,子彈迫於槍膛內刻有的螺紋線而旋轉飛行,從而具備滑膛子彈不具備的、在高速運動中的精確指向性和長久穩定性,使遠距離狙擊成為可能。前裝線膛槍存有裝填彈藥困難、發射效率低的弱點,在一定程度上被“米尼彈”的發明所彌補。
改進後的米尼彈口徑比前裝線膛槍的槍身直徑要小一圈,解決了填彈困難的問題;彈頭底部挖了小洞,發射時,燃起使彈頭膨脹、緊貼槍膛,在膛線的壓迫下,彈頭又可以高速旋轉而出,命中精度大幅提高。米尼彈是子彈歷史中極具革命色彩的發明。
喜歡軍事的人都多多少少了解一些步槍的發展歷史,不管是火繩槍也好,還是之後的燧發槍也罷,其發射距離和精度都無法保證。尤其是發射距離,火繩槍和燧發槍因為採用的是圓形彈丸,發射距離只有不到百步,這樣的武器對付步兵都略顯不足,如果遇到大規模的騎兵,百步的距離只不過是騎兵衝刺的幾息時間,打完一槍就變成燒火棍了。
所以早期的火繩槍大多是採用密集的隊形,再加上三段式輪流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