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了而已。
甄乾低頭看著手中的酒杯,唐代的釀酒工藝很簡單,通常是取糧食(主要是米)、水、酒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裝入大甕中密封,等待發酵完成。發酵時間往往從幾天到幾月不等。差不多時間了,撒上石灰……裡面還有微生物呢,要繼續發酵酒容易酸了,撒石灰就為了結束髮酵過程。
這麼弄出來短期發酵的酒,最大的特點,大約就是濁了……沒錯,濁酒說的就是這種酒。要是不挑嘴,簡單過濾下就能喝。這種濁酒,第一眼看上去,通常有點發綠,正如白居易所說的“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再如李白所說“千杯綠酒何辭醉,一面紅妝惱殺人”,會在很多當時文藝作品看到作者用綠來形容酒。沒辦法,還是因為釀酒工藝的問題,酒麴品質難以保證,往往混雜了其他的微生物,釀造過程中酒就綠了。
再說口感,現代人第一次喝酒,往往都是……辣(燒嗓子),但唐朝人估計沒有這種感受,因為唐代的酒,往往是甜的,在詩文裡,詩人們也經常用餳、飴(餳是唐朝時的一種甜味調料,相當於唐時的糖,飴也是一種麥芽糖漿)等來比喻酒,比如高駢的“花枝如火酒如餳”、劉禹錫的“湖魚香勝肉,官酒重於餳”等等。這也是因為工藝的問題,導致發酵的時候穀物往往有很大一部分也糖化了,這也讓唐時的酒粘稠度很高,“綠餳粘盞杓”。
除了這種濁酒以外,甄乾又想起了唐代另一種酒,一說估計就有人想起來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沒錯!就是葡萄酒。
葡萄酒早在漢朝的時候就傳入中國,但價格極其昂貴;直到唐朝時候,破了高昌,才把葡萄酒的釀造技術帶回了中原,葡萄酒才推廣開來,當時河東乾和葡萄酒,堪稱中國最早的葡萄酒品牌。但依然是很昂貴的酒,李白用“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來寫葡萄酒之珍貴,這應該是當時最接近於現代口味的酒了,如果有人不幸穿越回唐朝喝不慣?那就來點葡萄酒吧。
唐初,朝廷還頒佈過“禁酒令”,當時隋末戰亂剛剛結束,百業凋零餓殍遍野,糧食極度匱乏短缺自然沒人捨得釀酒奢侈。但到了唐中期之後,糧食已經堆滿了倉庫,“禁酒令”自然也廢除了,飲酒文化也風行起來。
唐代名酒多屬小作坊釀造,雖然遠赴盛名卻數量稀少,大多數美酒都在本地銷售,長途販運的數量並不多,而且價格奇貴。
甄乾想了想道:“王伯,甄府可有自家的酒肆?”
王群不知道甄乾為什麼突然問起這個問題來,隨口答道:“甄府中也釀造自家美酒,不過數量稀少,一般不對外供應!”
“那酒樓中出售的酒從何而來?”
王群笑道:“酒樓中出售的酒都是其他酒肆定期供應,真定周圍有幾家較大的酒肆,每年釀造不少的美酒,酒樓和酒肆之間有約定,每隔十天半個月都會往酒樓送一批酒,怎麼大郎對酒肆有興趣?”
甄乾點點頭道:“如果我釀造的酒可不可以送到酒肆中出售,真定其他酒樓是不是也是從其他酒肆中購買酒出售?”
王群不知道甄乾要做什麼,搖搖頭道:“真定其他酒樓也從外面購酒出售,不過酒樓規模越大,依賴外面購買的酒越少,畢竟購買外面酒肆的酒和自家釀造的酒,在利潤上還是相差很大,除非是非常出名的美酒,否則酒樓不願意出售其他酒肆中的酒!”
這一點甄乾倒是能夠理解,畢竟自家釀造的酒成本要更低一些,在口味相差不大的前提下,沒有那個商賈會做這樣的傻事,關鍵還是私人釀造技術門檻不高的原因。
甄乾暗暗點頭道:“王伯,能不能幫我弄一些原酒來,就是那種快要釀造好的酒,實在不行的話,普通的濁酒也成,不過數量上要多一些,在一二百鬥左右,價格越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