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瓷釉中鐵的氧化態
22、陶器特點
普通粘土製為陶,溫度九百燒陶窯。
百分之三陶中鐵,胎粗釉粗質不牢。
不施釉或低溫釉,吸水性好音低陶。
註解
陶是用普通粘土經900℃高溫燒製成的,元代瓷是用麻倉土和高嶺土,是一種瓷、土共成的瓷用好土,元代以前瓷大部分是由瓷土燒成的,陶含鐵超過3%,胎粗,質地不堅固,常常有吸水性,扣之有聲音低,沒有瓷的聲音清脆,明瓷早期五千年前就為了防裂在粘土中加入沙子和稻殼,稻殼燒後成為炭,有20%成為矽。在早期的陶器中就燒製成篦子、蒸屜等用具。
23。陶器
陶器掛釉不是瓷,制胎瓷土才是瓷。
鑑別要看足底胎,吸水若高不是瓷。
扣之聲音有不同,足粗鬆散愛掉渣。
註解
在陶器上掛釉,畫紋飾,看起來像瓷器,其實不是瓷器,它還是陶器。因為區別在於用什麼料制胎。陶器所用陶土的含鐵量在3%以上,陶坯要比瓷坯粗,質地不如瓷,不施釉或施低溫釉,有的施釉不滿,由於質地疏鬆,吸水性比瓷胎高得多。陶器是用低於900℃燒成的。
24。瓷器
高嶺瓷土製瓷坯,瓷中含鐵比陶低。
溫度高燒一千二,瓷用瓷土製成坯。
瓷器基本不吸水,扣之聲脆是瓷坯。
註解
瓷器是高嶺土製坯,含鐵量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