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裡的華工們而言大約也是一種告慰。■

努瓦耶勒的華工墓碑用中法兩種文字刻著碑文。圖/CFP

>>2006年4月2日,旅法僑學界在法國北部努瓦耶勒鎮華工墓,舉行了公祭一戰華工儀式。圖/CFP

>>1917年,一戰協約國在威海招工。圖為從威海出發赴歐的華工。資料圖片

>>中國華工們工作的場景,帝國戰爭博物館收藏。

>>奧地利的華工營上船時的照片。

>>2005年4月15日,法國加來,這是全歐洲最大的一箇中國人公墓,埋葬有842名中國人。圖/CFP

從地道戰到坑道戰(1)

陳賡入朝作戰烽火往事

口述┃陳知建 文┃周海濱

朝鮮戰爭爆發前,陳賡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四兵團司令員,率部解放雲南。1950年7月7日,*中央應越共中央之請,任命陳賡為中央代表前往越南,協助越方抗擊法軍,組織邊界戰役,打通中越兩國交通線。此役共殲俘法軍8000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解放5座城市,使越北邊境的法軍防禦體系全線崩潰。

在打通中越交通線後,陳賡馬不停蹄趕赴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1951年3月,他接任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入朝。途中腿傷復發,回京治療,後赴大連繼續治療。6月1日,陳賡再次入朝,以志願軍第二副司令員的身份,協助彭德懷指揮作戰。

在朝鮮戰爭的陣地相持階段,陳賡以坑道戰術抗擊聯合國軍的優勢火力,為扭轉戰局,穩定戰線立下了汗馬功勞。 從2009年9月起,筆者先後8次採訪陳賡之子陳知建,聽他口述陳賡大將的烽火往事。

■ 從抗法到援越,對手比別人多一點

1950年越南反法戰爭的時候,當時的“印度*共產黨”,也就是現在的“越南共產黨”向*求援。

“印度*共產黨”主席是胡志明。我爸的部隊打過長江以後,中央來電報說所有的繳獲都不許扔,要帶著走。我爸當時不理解,說帶這麼多東西怎麼打仗啊。到了廣州才知道,胡志明在等著準備接收呢。我爸和胡志明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廣州就結下了親密的革命友誼。當時胡志明化名李瑞,在孫中山的俄籍顧問鮑羅廷處任翻譯。我爸則是黃埔軍校的共產黨員骨幹,和胡志明一起度過了一段同甘苦、共患難的生活。

解放雲南後,我爸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雲南省人民政府主席、雲南軍區司令員。7月7日,他被任命為*中央代表前往越南。越共號稱尚有16萬部隊,但自1945年初撤離河內以後,經幾次不大的戰役,部隊建制幾乎全被打亂。由於缺乏糧食和彈藥,部隊無法集中,分散在方圓幾百公里的山林裡,只能勉強集中起兩萬來人,進行了整編訓練,組建正規軍。

7月至10月,我爸在越南協助制定並指揮邊界戰役,開通中越之間的交通線,為中國援越抗法開啟一條通道。

這樣一來,我爸的對手比別人多一點。他打過法國人,而日本人、美國人大家都是一起打的。這也是他一生中參加的最後兩場大規模作戰,他的軍事活動舞臺從國內擴大到了國際,交戰對手是在裝備上遠遠優於已方的法國、美國侵略軍。

■ 馬良山戰鬥:坑道戰初顯神威

朝鮮戰爭的時候,我爸從1950年11月至1952年6月六渡鴨綠江,先後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下轄第12、15、63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志願軍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等職。1951年夏,我爸率部入朝後,志願軍經過5次戰役,已經進入戰略防禦階段,整個戰局在三八線附近呈現出僵持局面。經蘇聯提議,交戰雙方商定於1951年7月10日開始舉行停戰談判。從此,朝鮮戰爭便以軍事鬥爭與外交鬥爭相交織的方式進行著。

這時,戰爭已從大規模的運動戰轉向兩軍相持的陣地防禦戰,志願軍能不能在陣地戰中頂住火力上佔有絕對優勢的聯合國軍的進攻,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我爸對作戰情況經過一段時間實地考察,提出進行坑道作業,得到了司令員彭德懷的極力贊同,並以聯合司令部的名義發出。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從地道戰到坑道戰(2)

其實,這也是受到作戰經驗的啟發。有一次打仗,把陣地都炸完了,大部分戰士都犧牲了但是有幾個還活著,原來他們躲在了一個石頭的夾縫裡,大家意識到坑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