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特科成員打入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從事情報工作,後來在長征中犧牲。
而根據留在法國的華工組織旅法華工總會上世紀30年代的一項統計,發現有1萬餘華工仍留在法國工作生活,成為法國的首批華人。留在法國的華工,一些人幸運地與當地女子結婚,有的留法華工還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朱桂生就是其中一個幸運者,一戰後,他在蘭斯定居,與當地法國姑娘巴蒂斯特相愛結婚,婚後育有一子二女。二戰發生後,他參加法國軍隊,再次成為一個無畏的戰士。而後,他一直居住在蘭斯地區,直到辭世。而另一些人,他們每天只能做兩件事:早晨搬著板凳看日出,傍晚搬著板凳看日落,在對故國家人的思念中孤獨終老。
關於華工在一戰中的傷亡數字,至今也沒有一個定論,英法軍方疏於統計,當時的中國北洋政府則有意無意地給予誇大。據現有的不完全統計,當年華工曾經奮戰的法國下加萊省、索姆省、塞納濱海省、埃納省、瓦茲省、孚日省和羅納河口省等地,共有56處公墓的1791個墓穴葬有華工。畢粹德正是他們中的一位,1919年9月27日,他在排彈的時候犧牲,留給家人的是一枚喬治五世勳章、一個用過的飯盒和勺子,還有他在一戰歷史上留下的痕跡 。■
追尋華工書寫的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十四萬中國勞工漂洋過海馳援歐洲,華工們曾經戰鬥過的戰場比利時伊珀爾地區已經成為歐洲重建的象徵。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段歷史不但英國人和法國人遺忘了,甚至對中國人而言也是陌生的往事。直到最近才被漸漸憶起。文│楊程屹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些為國家獲得戰勝國地位的華工的生存狀態都沒有人關注。在法國北部和西部地區,許多未歸國的華工散居在他們當年曾經奮戰過的地方,他們很少講述自己的故事,當地人也並不知道這些黃面板黑頭髮的中國男人就是從東方遠道而來的“國際主義戰士”,而來那些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或者遊客或許會想知道*、周恩來勤工儉學的故居所在,卻從不曾瞭解小鎮上某個中國老人曾經為中國收回山東半島奉獻過青春。在世人的遺忘和忽視中,留法華工們帶著他們的故事相繼辭世。
但旅法華僑華人為爭取參戰華工權益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止過。1988年11月28日,在法國華裔融入法國促進會的倡議和敦促下,法國政府終於公佈了有關華工的檔案,並在巴黎市中心裡昂車站附近的毛里斯德尼街口廣場的建築物上鑲建了華工紀念牌,在上面用中法文刻著:“公元1916~1918年,14萬華工曾在法國參與盟軍作戰,有近萬人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戰後,其中3000人定居法國,並在巴黎里昂車站形成了第一個華人社團。”
1998年11月2日,法國政府又在巴黎13區華人社群的博德里古公園內豎起了一塊2噸重的花崗岩石碑,碑上鑲刻著鎦金字:“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法國捐軀的中國勞工和戰士”。2002年清明節,法國諾萊特華工墓園舉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公祭活動。法國榮譽軍人和退伍軍人30個協會代表、旅法華僑華人50多個社團代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和其它常駐機構的代表、法國各界人士近800人參加了公祭儀式。中國駐法國大使吳建民參加並講話,法國總統希拉剋派代表參加併為公祭活動致信,在其致信中旅法華工被視作為中法關係的先驅,華工們的地位和尊嚴終於得到恢復和承認。
社會各界也開始關注華工們書寫的歷史。2008年4月18日,在法國留學的歷史學博士餘華飛在中國大使館和全法*的支援下舉辦了“歷史的瞬間——一戰旅法華工歷史學術報告會”,讓更多的留學生和華人瞭解了這段歷史。隨後的第二天,在巴黎的共和廣場,來自全法的留學生和華人舉行了支援北京奧運會的**,向法國社會發出吶喊“法國——請不要忘記中國一戰勞工曾捐軀保衛你”。
同年11月,在紀念一戰結束九十週年時,中法兩國在巴黎十三區“唐人街”鮑德里克爾公園一戰華工紀念碑前,以隆重儀式紀念為法捐軀的一戰華工,法國退伍軍人部部長讓…馬麗·波克爾表示,紀念一戰華工,是要讓所有人不忘這段歷史,牢記華工對法國作出的貢獻。而2010年4月在比利時伊珀爾舉行的“以鏟代槍——中國勞工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展覽,以及5月底由濱海大學馬驪教授與佛蘭德博物館館長鄧杜文組織的關於一戰中國勞工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活動讓我們由衷地感覺到人們對這段歷史的追憶,這對於那些已經掩埋在荒草枯葉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