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部分

持此理論,無人能有所訾議也。但事實上全球無之。只能求其坡度彎度之較小耳。”“吾人改革社會,只當促人醒悟,不應以襲擊報復之方法施之。且資產生息人群之慾也。人群欲基於人慾,無法舍人欲而生人,而人群欲必不能免,此故需吾人為之調節耳。”

。。

二、宣稱“保境安民” 首倡“保境安民”(1)

孫中山發動的旨在維護“臨時約法”的護法戰爭,因南北的妥協言和,而偃旗息鼓。在北洋系中,先是“主戰”的段祺瑞號召“武力統一”,結果川湘戰事失利,然後是馮系曹錕主和,逼段辭職。1917年11月15日,段祺瑞辭去國務總理職務,自此馮、段失和,形成直皖分裂。

晉軍入湘作戰失敗後,面對紛繁動盪的政治局勢,閻錫山從“大將南征膽氣豪,交槍沒有打收條” 的沉痛代價中認識到,就山西現有實力,遠遠不足以外出爭雄,當務之急是退出紛爭,休養生息,抓住機遇,發展自己。於是,他休兵罷爭,打出了“保境安民”的旗號。

按時間推算,閻錫山倡導“保境安民”當在晉軍入湘作戰以後。但正式見諸文字,卻到了1918年初。是年2月21日,晉南鎮守使張培梅,因“鄰省兵匪不分,為患堪虞”,電閻“擬懇增請部隊,隔河佈防,斷絕交通,以防侵擾”時,閻錫山回電指出:“現在大局紛擾,我省自衛政策,在‘保境安民’四字,然必須與鄰省聯絡,使能不為我患,或竟鄰疆樂與合作,進而為我用,代我禦侮,而後民始可安,非漫無區劃,公用閉關政策可以自衛也。凡事當計其遠者大者,毋僅顧目前”。 首次表明“保境安民”的態度。此後,閻錫山多次在相關的電文中重申了上述立場。

1919年5月26日,在復段祺瑞宥電時稱,“外交棘手,時事益艱,老成謀國,統籌全域性,熟權利害,碩劃盡籌,敬佩無已。晉省地方現尚安謐,自當力保治安,共維大局”。

1920年6月,直、皖兩系之爭日趨激烈,終於釀成北洋軍閥的第一次混戰——直皖戰爭。在此期間,閻錫山與寧夏馬福祥、濟南田中玉、保定曹錕,以及徐世昌、靳雲鵬等電報往還,屢申“晉軍不出省一步,客軍不許透過”的保境安民之宗旨。

是年6月24日,在復北京田應璜電中指呈,“但凡事以利合者,利盡則離,利反則衝。小言之:秦失其鹿,逐則兩方所必爭,將為反目之導火線。大言之:副座一爭,一不爭,不爭者亦非不爭,將更有所爭,其利害更相反,恐終不免有大變化也。”

7月13日,以“減少兵禍保全生機”事,電大總統徐世昌。電報雲:“迥思頻年以來,南北失和,生靈塗炭,兵多餉少,火將*,凡百現象,久抱悲觀”。“禍起無端,變生不測,同舟皆敵,無人不危。俄國過激之黨起於行武,墨國黨爭之禍,即在目前。瞻顧前途不寒而慄,伏思我大總統身系兆民之重,心懷萬類之仁,寧人息事必有良謨。目下旱象已成,危機四伏,但能減少一分兵禍,即可為人民保全一分生機,國家幸甚,人民幸甚。”

7月17日,復田中玉筱電,表示,“敝省向以保衛地方,息事寧人為主旨。對於此次戰事,惟以能有和平調停之機會為希望。”

7月18日,復曹錕巧電,表示,“兄以為國興師,弟以為民保境,相差甚遠,對之殊生愧色。茲承來電稱許,益證同心,惟外間謠言紛起,不值識者一笑。此間兵隊決不出晉省一步,其他客軍亦決不許透過,嚴守此旨。”

閻錫山的“保境安民”,大體包含有以下幾層意思:

其一、與鄰省結盟,使不為我患,進而為我所用。這一點在前述給張培梅的電文中“保境安民”“必須與鄰省聯絡,使能不為我患,或竟鄰疆樂與合作,進而為我所用,代我禦侮”一語即已表明。“保境安民”其意只在確保我境安全。為確保我境安全,決不能開罪鄰省。若與鄰省不睦,我境則難以保。反之若睦鄰友好,則不僅不為我患,而且能為我用。 。 想看書來

二、宣稱“保境安民” 首倡“保境安民”(2)

陝西與晉省毗鄰,閻錫山與陝即實行睦鄰政策。“自民國七年九月初,徐世昌(七年九月四日)當選總統,陝西陳樹藩為靖國軍所困,益復不能自支,告急文書一日數至,段氏三令五申強聒不捨,先生不得不略微敷衍,乃委派晉南鎮守使張培梅為指揮官,編兩支隊,於七年(1918)十一月十五日渡河。然事出無奈,情非得已。故一方故向北京政府宣告兵力單薄,只可擔任韓城、合陽,兼顧河防。一方又面諭王支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