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殘敵。
其中一個小隊追逐西夏潰軍,追到了李思南的所在,李思南挽起成吉思汗所賜的那張鐵胎弓,嗖、嗖、嗖,連珠箭發,三枝箭射翻了三個蒙古騎兵,說時遲,那時快,另外兩騎已經衝到他的面前。李思南大喝一聲,輕舒猿臂,抓著一支向他刺來的長矛,將那蒙古兵連人帶矛猛的拽了過來,一個旋風急舞,便丟擲去,恰好把另一個蒙古兵也撞翻了。
忽聽得有人喝道:“好箭法!”李思南抬頭望去,只見一面大旗迎風招展,大旗下一個威風凜凜的將軍跨著戰馬,停在路邊,正向著他們這邊望來。這個將軍不是別人,正是神箭手哲別。原來這一路大軍就是他統率的。
李思南滿身泥汙,距離又在百步開外,哲別本來不知道他是誰,但因見他箭法高強,不覺技癢,笑道:“難得有個對手,咱們較量較量!”弓如霹需,箭似流星,也是連珠箭發,一發三箭。
哲別的箭法比李思南高明,李思南提起鐵胎弓一撥,拔落了第一枝,一個“蹬裡藏身”躲過了第二枝,第三枝箭射著了他的坐騎,李思南迴頭一箭,也向著哲別射去。
哲別一聽利箭劈空之聲,不由得心頭一凜,心道:“這是一張頭號的鐵胎弓。”把手一招,把那枝箭接到手中。成吉思汗的弓箭是特製的,哲別一看,立即就知道是李思南了。
哲別喝道:“原來是你這小子!唉,兒郎們,不要讓他跑了!”那小隊騎兵給李思南殺了五人,還有四個,聽得主將下令,顧不得追殺西夏潰軍,齊都向李思南追去。
李思南的坐騎負痛狂奔,跑出了數里之地,力不能支,四蹄屈地,倒了下去。李思南施展“燕青十八翻”的功夫,在地上一個盤旋,長劍揮舞,人未起立,已斬斷了八條馬腿,把四個追兵跌下馬來。
哲別快馬追來,人未到,箭先發,李思南抓起一個士兵作盾牌連擋三箭,忽覺脅下一麻。原來是哲別的一枝神箭穿過了那兵土的身體,射傷了李思南。不過也幸虧有這個“盾牌”,射到了李思南的身上之時,這枝箭的勁道已經大減,傷得不算很重。可是傷得雖然不重,但李思南失了坐騎,形勢亦是十分危險了!
李思南正在奮戰奪路之際,忽聽得呼呼風響,黃沙四起。這是西北黃土荒原上罕見的“龍捲風”,無巧不巧,恰好在這個緊張的時刻給李思南遇上了,這一陣狂風,不啻做了他的救星。
狂風颳地而來,吹動了鬆散的黃土層,巷起了黃色的沙霧,像數十百重厚厚的黃幕,蔽地遮天,沙霧中只見人影幢幢,難分敵友,曠野中風力特別強勁,雙方都急於找尋避風之處,顧不得再打下去。
風聲呼呼之中忽聽得一片金鐵交鳴之聲,這是從大路上傳來的。蒙古的騎兵正在路上行進,碰上這陣狂風,不能不歇下馬來,隊形散亂。有一隊俘虜趁此時機逃跑,有的奪了兵士的武器,還奪了兵士的馬匹,冒著狂風,衝殺出去。
哲別此時已離開大隊,卻不知軍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只道是有敵軍乘礬偷襲。他是一軍主帥,必須回去查明真相,應付意外,鎮定軍心。當下想道:“這小子受了箭傷,諒他跑不出西夏國境。風過之後,我叫人多繪他的圖形,分發邊境的各營駐軍,叫他們多加留意就是。”於是撥轉馬頭,趕回軍中。
李思南咬實牙根,在狂風中奔走,黃沙撲面,氣都幾乎透不過來,好幾次險些倒了下去,但李思南仗著頑強的意志而沒有停下腳步。
這一陣風吹了一頓飯的功夫,方才停止。狂風過後,李思南定睛一瞧,只見自己已經到了山腳,後面並無追兵。
李思南只覺雙腿痠麻,百骸欲散,傷口疼痛欲裂,摸了一摸,溼漉漉的,也不知是血是汗,他身上滿是泥沙,流下的汗也變成黃色的了。
李思南隨身帶有乾糧和金創藥,幸好未曾失落。當下將底衫撕破,抹去血汙,敷上了全創藥,將傷口包紮起來,心裡想道;“現在還不能說是脫離險境,入山越深越好。”於是忍著渴,吃了兩個硬饃饃,強振精神,爬上山去。
直到黃昏之後,李思南方始爬到山上,幸好找著一條山溪,李思南喝過了水,洗了個澡,精神漸漸恢復。
李思南寧神打坐,默運玄動,行氣活血,也不知坐了多少時候,自覺氣達四梢,小腹發熱,知道自己傷不礙事了,這才站起來,睜眼一看,只見月在天心,風吹草動,林中一片靜寂,遠處胡前之聲,尚自隱隱可聞,兩軍追逐,卻不知到了何處了。李思南看著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想起失去的楊婉,不覺心痛神傷。
李思南想起楊婉對他的種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