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再次變動。
今年的天氣依舊乾燥,不過涼州三輔各地有了水渠之利,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冬天來的流民也獲得了豐收,家有餘糧,百姓的臉上也有了笑容。
西涼軍的發展漸漸步入了正軌,各營中皆配了指導員,由於底蘊不足,暫時只能在各營中配備,開始這些指導員和營長合作的並不愉快,經過一段的時間磨合,將士也接受了指導員,為士兵分憂解難,倒也贏得了士兵的尊重。
主要是這些文士肯吃苦,多次在底層和士兵交流,談及親人還有以後的想法,開導他們在軍中遇到的難題,獲得了士兵的好感。
豫州大亂,冀州的袁紹忙的也是不亦樂乎,那張燕號稱有二十萬黃巾軍,初始之際,袁軍難以相抗,在各地士兵前來支援的情況下,站住了腳跟,和黃巾對峙。
張燕訓練士兵有度,手下的將士作戰勇猛,進退有據,袁軍叫苦不已。
公孫瓚見袁紹疲於應付,麾下的兵馬緩緩向冀州一帶靠攏,冀州頓時陷入了危局。
冀州經過袁紹的經營,儼然已經成了諸侯中強者般的存在,有著四世三公的名頭,袁紹很容易就收攏到了一大批的謀士武將,謀士如田豐郭圖審配許攸沮授等,武將如顏良文丑張合鞠義高覽等。
西涼軍的強大,給了袁紹很大的壓力,廣招兵馬,麾下的兵力達到了十萬,較之西涼軍不差多少。
但內部的禍患卻遲遲不能清剿。
張燕帶領數十萬黃巾駐紮在黑山,冀州人所共知,袁紹也曾多次派遣麾下將領帶兵攻打,張燕率領的黃巾軍皆是精銳,倒是和袁軍打的旗鼓相當,張燕來到冀州的時間那是比袁紹還要久。
手中有票的兄弟們,支援一下鐵騎吧!
四零三章:沮授
久攻無果,空耗錢糧,幽州的公孫瓚一直虎視眈眈,再加上平時張燕很安靜,袁紹也就沒顧上他。
誰曾想這次張燕來勢洶洶,一路攻城略地,並不禍害百姓,只是城內的世家豪強卻倒了黴,黃巾軍奉承了大賢良師的遺志,每攻下一處,洗劫的是那些富人,用以救助窮人。
袁紹是世家中人,豈由黃巾軍胡來,帶領士兵攻打黃巾軍佔領的城池,雙方你來我往,士卒死傷甚多。
張燕乃是久經戰陣之人,守城攻城皆有章法可循,兩軍相持日久。
“主公,幽州公孫瓚來勢洶洶,應早作打算,冀州受到旱災的波及雖小,倉庫中糧草亦是不多。”田豐一臉憂色的說道。
袁紹長嘆道:“我豈不知,那公孫瓚與我勢同水火,屢次進犯邊境,可惡至極,待來日我親提兵馬,定將他打得體無完膚。”
“主公,攘外必先安內,若是讓公孫瓚和張燕的黃巾軍聯絡上,則我冀州危矣,黃巾軍無惡不作,公孫瓚也是暴戾之徒,則冀州百萬黎民定然遭殃。”沮授道。
袁紹深以為然,將目光投向許攸,麾下謀士多,袁紹也發揚了好精神,每一件事,都讓帳下的謀士發表意見。
“主公麾下精兵猛將,不下於西涼軍,公孫瓚不過是小小的邊郡武夫,一朝得勢,就想要攻佔冀州,乃是痴人說夢,主公只需遣一武將,帶領數萬士兵,足可抵禦。”許攸款款而談:“而黑山的張燕,亦是黃巾逆黨,留著遲早是禍害,不若全部剷除,以免後患。”
聽完許攸的話,袁紹的臉上露出淡淡的喜色,這個許攸,說話雖然有拍馬之嫌,卻讓袁紹感到無比的舒暢,四世三公出身的他何曾聽到過什麼“困難”二字,就如許攸所說,大軍所到之處,出現臣服的局面才是正常的,小小張燕何足掛齒,更兼手中有大軍十萬,正是壯志躊躇之際。
見袁紹意動,田豐急忙上前勸道:“黑山張燕,乃是最初跟隨張角叛亂之逆賊,身經百戰,手下士兵精銳,兩軍相拼,互有死傷,如何面對幽州公孫瓚方面的軍隊,主公三思啊。”
袁紹也不是迂腐之人,大笑道:“田先生之言在理,本將軍這就遣使和張燕商議和解之事。”
“顏良,你帶領兩萬大軍駐紮在易縣,抵禦幽州軍!”袁紹下令道。
顏良抱拳承諾而去,他和文丑是袁軍之上將,就是十八路諸侯中聽到二人名號的也不在少數,當初袁紹幾次三番在盟軍大帳內提及二人名號,不過這二人沒來得及在諸侯面前大展拳腳,賈榮就帶領漢帝離開了雒陽,倒是在各路諸侯心中留下了一絲神秘。
田豐緊跟顏良走出了營帳。
“顏將軍此去易縣是據城而守還是出城與幽州軍交戰?”田豐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