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60章 象棋高手李開先

第七百三十七章象棋高手李開先

李開先(1502~1568),漢族,山東濟南章丘人。明代文學家、戲曲作家。字伯華,號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嘉靖八年(1529)進士,歷官戶部主事、吏部考功主事、員外郎、郎中,後升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二十年,目睹朝政腐敗,抨擊夏言內閣,被罷官。他壯年歸田,“龍泉時自拂,尚有氣如虹”,希望朝廷重新起用,但又不肯趨附權貴,所以只能閒居終老。李開先的文學主張和唐宋派接近。他推崇與正統詩文異趣的戲曲小說,主張戲曲語言“俗雅俱備”,“明白而不難知”。李開先,作為有明一代北曲中興的大家,號稱“詞山曲海”,名列“嘉靖八才子”之一。他致仕後在章丘繡江河邊與同邑詩人創立“富文堂詞社”,一時名流彙集,成就不凡,成為鄉邦文學史上的盛事。李開先對後世影響甚深,直至現代,有許多研究者認為他才是《金瓶梅》的作者。

李開先自幼聰慧,琴棋書畫無一不精。他是一位象棋高手,終其一生沒有對手。雖然他最小就痴迷象棋,但象棋對於他畢竟只是一種副業,但是他的棋藝使當時那些職業棋手都望之披靡,而且寫了不少詩歌來分解下棋的方法,總結他下棋的實戰經驗和記敘下棋時的情景。為後人留下幾十首內容廣泛的象棋詩。新中國成立後,新華書局將他的文稿編寫成書。十歲時,他就寫了第一首名叫《象棋口訣詩》。

詩云:將帥高坐金鑾殿,

不離九宮不對面。

士將保駕不過河,

分別走口和走田。

車行直路無阻擋,

馬躍日字任盤旋。

四門炮火威力大,

專門隔山轟營盤。

兵卒個個忠且勇,

不思後退只向前。

此詩雖然只是一首普通的敘述詩,但出自十歲孩童之手,也委實難得。第二首詩是李開先十一、二歲時寫的。那時他因物件棋痴迷太深,整日與同學弈棋,竟達到廢寢忘食、不肯讀書的程度。這一日,他又未上學,只一門心思弈棋。其父大怒,便將其棋子搶來扔到河裡。李開先一見心愛的棋子葬身河底,萬分悲痛,放聲大哭半晌後,便寫了下面這首《吊象棋詩》。

詩云:將帥離開金鑑殿,

滔滔江河雙遇難。

士象跟隨去保駕,

可惜難走口和田。

車沉海底輪生鏽,

馬肉作魚當美餐。

四門大炮空有威,

火藥受潮難翻山。

十員兵卒雖忠勇,

未過河界怎向前?

此詩不僅很好地反映了一位嗜棋如命小棋迷的心情,而且頗有新意,最後一句更巧妙地把棋規與現實有機地聯絡起來,更富情趣,頗具匠心。

自此以後,李開先發憤讀書,只把下棋當作一種業餘愛好。長大後的他涉獵多個領域,均有所成。李開先一代棋藝高手,無人能敵。吳橘隱和吳升甫是當時著名棋手,李開先讓他們三先,他們也根本不是對手,讓他們一馬,他們也往往贏不了一兩局。當時飲譽天下的象棋國手是燕京人陳珍,他曾經打敗了另一位極負盛名的象棋高手張希秋,轟動天下,馳名遐邇。但李開先的棋藝比名滿天下的國手陳珍更高一籌,對局時經常饒他一馬,但即使如此,一年下來,二人之間無數次對局搏殺,陳珍也總是大敗虧輸,僅能走和寥寥數局而已,從來沒有贏過李開先一局。當時就有人稱讚他:只此一技,可高古今。

李開先在《送棋客吳橘隱兼及吳升甫》寫道:雖雲國手同推汝,叵奈強兵獨有吾。每讓三先難成埒,縱饒一馬亦長輸。他還寫有兩冊《前象棋詩》和《後象棋詩》留傳於世,對棋界有不朽貢獻。

李開先自幼聰慧,“生而卓異,七歲能文,讀書一見輒成誦,為文下筆輒千言”。[2]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尤醉心於金元散曲及雜劇。

嘉靖七年(1528年)中舉,次年中進士。在戶部雲南司任主事,先後兩次奉命運軍餉去寧夏邊防。曾針對邊患嚴重、防務廢弛的情況,上奏朝廷,提出澄清吏治、富國強兵,掃除邊患的主張,但未引起朝廷的重視。

嘉靖十三年,調任徐州監管糧倉。在任上大力整頓糧政,由於觸犯宦官的利益,整頓受到抵制和破壞,最後以失敗而千終。不久,調入吏部。先後任考功司主事、司勳司員外郎、文選司郎中等職,官制太常寺少卿。嘉靖二十年(1541年)夏,為權臣夏言所忌,被削官罷職,放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