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53章 象棋知識普及時間

七百三十二章象棋知識普及時間

象棋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以自己的民族形式和優良的傳統藝術,培養人們勇敢的戰鬥精神、堅強的鬥爭意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豐富的想象力。因此,很長時間以來,它一直為人們所喜愛。

象棋的起源,有兩種意見根據一般的記載,遠在兩千多年前,於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象棋的名稱。如《楚辭.招魂篇》有這樣一段:“昆蔽象棋,有六薄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孔子《論語》說:“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博弈包括其他的棋類。漢劉向《說苑》載:雍門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燕居則鬥象棋。”可見那時候,在貴族和世大夫中,已經有象棋的活動,甚至影響到三等的門客了。但上面所指的象棋不是現制的象棋。

唐《續藏經》載:昔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將、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根據這個記載,唐朝牛僧孺之前的象棋沒有炮,待加炮之後,才成為現代象棋的雛形。但牛僧孺《玄怪錄》中反映的,只有王、上將、軍師、輜車、馬、卒六個兵種,還沒有炮。隨著炮在戰爭中的地位日趨重要,於是反映到象徵戰鬥的象棋遊戲中來,是否在牛僧孺之後才加炮的呢?棋盤裡的河界,稱“楚河漢界”。可能是受到楚汗相爭時,韓信作象棋傳說的影響,由後人附加的。據傳說:韓信帶兵攻打趙、齊等國,一段時間打仗,一段時間休整。在休整時期,恐怕士兵思家而渙散戰鬥力,所以作象棋以教士兵。宋晁補之的“廣象棋”和現在的走法比較接近,但是沒有說明棋盤的中間有無河界。有河界的象棋,初見於宋朝范仲淹“奇兵翻背水”和程顥的“河外尖斜步卒輕”的描述。由此看來,北宋前的象棋盤似乎還沒有河界。綜上所述,唐至北宋這段時期,象棋是處在過渡時期,還沒有統一的規格。大概在北宋後期至南宋初期,才有統一的規格,和現在的象棋完全相同。

宋朝劉克莊五古一章:

小藝無難精,上智有未解。

君看橘中戲,妙不出局外。

屹然兩國立,限於大河界。

連營稟中權,四壁設堅械。

三十二子者,一一具變態。

先登如挑敵,分佈如備塞。

盡銳賈吾勇,持重侍彼怠。

或遲如圍莒,或速如入蔡。

遠炮勿虛發,冗卒要精汰。

負非由寡少,勝豈系強大?

昆陽以象奔,陳濤以車敗。

縱未及國手,其高亦無對。

狃捷敢饒先,諱輸每索再。

寧為握節死,安肯屈膝拜?

有時橫槊吟,句法尤雄邁。

愚慮僅一得,君才乃十倍。

霸圖務並弱,兵志貴攻昧。

雖然屢克獲,詎可自侈汰?

呂蒙能馘羽,衛灌足縛艾。

南師未宜輕,夜半防斫寨。

這一首《象奕》詩,把象棋的形象描寫得更為完整,更為生動活潑,至今仍傳為佳話。在漫長的歲月中,元朝之前留下來的有關象棋的書,幾乎成了鳳毛麟角。北周武帝《象經》、宋朝司馬光《七國象戲》、洪邁《棋經》都屬於抽象的理論;而宋朝陳元靚編的《事林廣記》中登載的兩局棋,則是全盤著法,屬實戰記載,這些古籍史料均較有價值。明、清兩代,棋書出版較多,其中以明朝的《橘中秘》和《適情雅趣》,清朝的《梅花譜》和《竹香齋》尤為著名,標誌了象棋藝術發展的新階段。明成祖欽定的《永樂大典》,把象棋列為一卷。

《體育報》於1978年10月18日轉載英國的《世界時代》週刊:“棋本來是屬於亞洲的,它像其他東方的珠寶一樣,為歐洲人拿走後,加以改造,弄得面目全非,然後再推銷給原來的主人。在亞洲,只有知識界中少數人下國際象棋,這與歐洲的情況不相同。在亞洲,最流行最普遍的是中國的象棋。中國象棋的棋盤分為六十四格,每方有十六個子。象棋棋盤上有一空白帶,把棋盤分為兩個陣營,這是‘天河’,中國人稱為‘銀河’。這是傳說中的‘天棋’等遺蹟。和西方的國際象棋一樣,中國象棋現在已經國際化了。”

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是一對兄弟棋種,在國際上都叫做象棋。曾有人認為:象棋是印度發明,由印度傳入中國。但這隻能指國際象棋,而不能指中國象棋,中國象棋是中國發明的。三軍未動??旗鼓先行??在戰爭年代,我們要有兩支部隊,一支是拿槍的,另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