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64章 蒙古象棋

蒙古象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弈遊戲之一[1]。早在北方草原契丹王朝時期就有玩喜塔爾(蒙古象棋)遊戲的記載。不過,棋子和著法比現在的蒙古象棋簡單一些。明朝永樂年間的《芝仙集》有關蒙古象棋的記載表明,現代蒙古象棋的走法早在14世紀末已定型。這比現代國際象棋的定型還要早100多年。在成吉思汗西征後的十三世紀三十年代,這種棋藝就先於歐洲而傳到草原了。它是隨著蒙古草原絲綢之路的延伸,經過波斯在蒙古族中流行起來的。蒙古象棋直到清代《口北三廳志》轉引明人的《藝仙集》介紹蒙古象棋的棋步走法極其規則,才開始為世人所注目。一般認為,蒙古象棋和國際象棋同出一源。由古印度的四人棋戲“恰圖蘭卡”演變而來,據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此棋於七世紀傳入阿拉伯,改定新名為“沙特拉滋”。約在十五世紀至十六世紀時傳入歐洲,幾經變革,形成了現在的國際象棋。

但有人提出質疑,古印度的“恰圖蘭卡”是由大象、戰車、騎兵和步兵等四種棋子組成,它們反映了古印度軍隊的組成兵種。但蒙古象棋是由諾顏(將軍)、波日斯(獅子或者獵狗)、勒勒車(交通工具,而非戰車)、馬和駱駝(遊牧民族日常生活和戰鬥中不可缺少的兩種牲畜)、小卒等6種棋子組成。其次,蒙古象棋的諾顏與國際象棋的王不同。諾顏是將軍,而不是國王。另外,蒙古象棋的波日斯與國際象棋的皇后、蒙古象棋的勒勒車與國際象棋的車(堡壘)、蒙古象棋的馬與國際象棋的騎士、蒙古象棋的駱駝與國際象棋的象都不一樣。

也有人說來源於西藏,之後隨佛教傳入蒙古地區的。據考證,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首先在西藏並無此棋的流行。再從蒙古象棋之名稱“沙特拉”來分析,可以說是古波斯棋名“沙特拉滋”的轉音。其次蒙古象棋的子路執行法,在蒙古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沙特拉滋”的舊制,即帥(國際象棋後)和卒子不能兌換,象走三格,帥走兩格,卒子只能一格一格前進,以及王在左邊等舊制。因此,此棋傳入蒙古草原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紀,也就是中西文化交流頻繁之際,從古代波斯傳入蒙古地區,並在蒙古民間廣泛流行起來。事實上蒙古象棋傳入蒙古地區要比此棋於15世紀傳入歐洲早二百年,只是由於過去幾百年停留在原始階段,其招法毫無改進,連專門著法記錄和評論符號都還沒建立起來,漸漸地就落後了。

棋盤簡介

蒙古象棋棋盤是以8乘8的六十四格組成,不分黑白格,完全反映了蒙古大草原遊牧民族的生活特點。而古印度“恰圖蘭卡”的棋盤是以9乘9的的八十一格組成。現代國際象棋的棋盤雖然也以8乘8的六十四格組成,但它是由深(黑格)淺(白格)雙色相間的小方格組成。所以,蒙古象棋是蒙古草原遊牧民族特有的一種博弈遊戲。蒙古象棋和國際象棋又有很多共同之處。蒙古象棋除了第二回合開始兵只能走一格和不能“王車移位”外,其它相應棋子的走法與國際象棋完全相同。蒙古象棋的開局較漫長和帶有封閉性的特點與國際象棋基本相同,中局、殘局也基本上與國際象棋相同。同時,棋子和棋盤具有共用性,雖然棋子的造型和名稱不同,但起始的擺法等都相同。所以,可以利用國際象棋的棋子和棋盤玩蒙古象棋,也可以利用蒙古象棋的棋子和棋盤玩國際象棋。蒙古象棋與國際象棋的戰術也完全相同。

玩法簡介

蒙古棋子的做工比歐洲棋子精緻美觀,其造型具有鮮明的草原特色,如象刻成駱駝,卒子刻成獵狗形象等。

蒙古象棋的棋盤和國際象棋的棋盤一樣,也是一個正方形的棋盤,由顏色一深一淺、交替排列的八格共六十四個小方格組成。棋盤每邊有八個小方格。淺色的稱白格,深色的稱黑格。蒙古象棋的棋子也分為兩種顏色,淺色的稱白子,深色的稱黑子,一共三十二個,雙方各執十六個棋子(以下棋子名稱對應國際象棋),即每方都有一王、一後、雙車、雙象、雙馬和八個卒子。棋子取木雕立體造型。這些都是“沙特拉滋”的原制。

棋子和行棋

蒙古象棋的棋子和規則在各地均有所不同

說法1

下棋者每方都有諾顏(王爺),哈曇(王后)各一個,哈薩嘎(車)駱駝、馬各二枚,厚烏(兒子)八個,相當於卒和兵。其中:

諾顏:可以橫、直、斜著走,進退隨意。沒有位置的限制,但每次只限走一格,兩個諾顏可以相遇,但不能用其他棋子代替諾顏。

哈曇:沒有格數的限制,橫、直、斜均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