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73章 國際象棋 故事

第八百四十八章國際象棋故事

國際象棋發源於亞洲次大陸,後來傳至波斯(國際象棋術語中的“將軍”即是波斯語的音譯),但真正的廣泛傳播始於公元7世紀的阿拉伯政府時代。長期以來,國際象棋的結構和規則在***世界幾乎沒有變化,而在基督教國家中的創新層出不窮。

國際象棋最重大的變革發生在500多年前的西方,***象棋中的“維齊爾”更名為“後”,而且行棋方向更為靈活、行程更遠。學者瑪麗蓮?亞洛姆在《國際象棋中王后的誕生》一書中指出,這也許是阿基坦的埃莉諾(1122年——1204年,先嫁給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婚姻被判無效後和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結婚)等中世紀顯赫王后的寫照。這個棋子“更名改姓”後融合了“車”、“象”的能力,而且影響範圍從中間區域延伸到棋盤64格中將近一半,比“維齊爾”(王后)的實力增加了10倍。

幾乎與此同時,載有重型火炮的遠端船隻開始出現,預示著西方開始掌握世界格局。***世界的大國從未像西方那樣賦予“維齊爾”實權。此時,真正的競爭發生在歐洲大國之間。西班牙的領土曾經被***帝國佔領了幾個世紀,而16世紀,西班牙不但出現了西方世界最早的國際象棋大師(其中最著名的是魯伊?洛佩茲,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開局仍然流行於世),也打造了第一個縱橫全球的帝國。

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英法兩國不但在國際象棋領域高手如雲,而且同時在海陸向西班牙發起挑戰並最終將其擊敗。法國人無疑因臨近西班牙而開始研習國際象棋,而英國人的國際象棋是從古代挪威人傳來的。英法間的爭雄格外激烈——棋局上如此,在世界各地的交戰也是如此。因而,不僅法國和英國軍隊在亞洲次大陸、北美及世界其他地區難分勝負,兩國的象棋大師、也是世界的頂尖棋手同樣旗鼓相當。

在拿破崙叱吒風雲前的幾十年間,國際象棋界也出現了一個拿破崙般的人物,即著名象棋大師菲力多爾,但是菲力多爾1795年去世後,兩國再度勢均力敵。

而經過滑鐵盧一役,國際政治邁入“英國治下的和平”時代,英國人霍華德?斯湯頓(標準的國際象棋比賽用棋即以斯湯頓命名)也在此時戰勝了法國人皮埃爾?德?聖阿芒。這場在1843年進行的交鋒被視為第一屆國際象棋世界錦標賽,英國人歡欣鼓舞,把斯湯頓11:6的戰績作為對大英帝國和世界領袖的確認。

然而,19世紀50年代下半期,斯湯頓一直避免與美國神童保羅?莫菲交手。莫菲是個博比?費希爾般的天才,兩人的瘋狂程度也不相上下。

美蘇兩強爭霸

如果說莫菲代表了美國在國際象棋界和世界政治中的崛起,那麼德國和奧地利的狂熱則有過之而無不及。講德語的人(其中許多是猶太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後,一直〓穩坐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的寶座,而納粹德國的代表隊恰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夜於阿根廷舉行的國際象棋奧運會上捧杯奪冠。除了一段短短的間隔外,代表德國出戰的俄羅斯流亡者亞歷山大?阿廖欣在1927年到1945年間一直保持著世界冠軍的頭銜。他在戰時的《巴黎日報》發表了令人髮指的反猶文章,論述“雅利安國際象棋”展現了戰鬥精神,並且歡呼德國最終在全世界贏得的勝利。

阿廖欣在生命的最後時光收回了曾發表的言論;1946年他的離世,標誌著美蘇間國際象棋爭霸拉開了序幕,其激烈程度與冷戰難分伯仲。蘇聯的象棋大師總體佔了上風,但是1972年博比?費希爾橫空出世,奪取了蘇聯人把持的世界冠軍——這似乎也預示著蘇聯體系的最終崩潰。但是博比?費希爾陷入瘋狂後,俄羅斯人再度稱雄一時。儘管如此,蘇聯後期仍出現了偉大的棋手加里?卡斯帕羅夫(他與卡爾波夫之間爭霸,是否預示蘇聯的分裂?),他在過去和現在都是一個政治異見分子。蘇聯解體後,該國的優秀棋手也流散到世界各地。

其中一些蘇聯棋手來到美國,為美國的國際象棋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但是後冷戰時代美國在國際象棋領域最重要的突破來自高新技術:IBM的“深藍”超級電腦。它在1997年險勝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這似乎標誌著,美國將主要透過高新技術指標來衡量、行使權力。但也許並不盡然。“深藍”取勝後退役了,一如當年斯湯頓避免與莫菲交手。鑑於普通美國人反干涉主義思潮高漲(儘管競選領導人還沒有這個意識),這也許同樣是個類比。

新興國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