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十五歲)
初中畢業;
在正誼中學讀過半高中後,轉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此期間,開始學習德語。
1928—1929年(十七歲至十八歲)
日本侵華,佔領濟南,輟學一年。創作《文明人的公理》、《醫學士》、《觀劇》等短篇小說,署筆名希逋,在天津《益世報》上發表。
1929年(十八歲)
轉入新成立的山東省立濟南高中。
1930年(十九歲)
翻譯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婦》、《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麼美麗,多麼新鮮啊!》等,先後在山東《國民新聞》趵突週刊和天津《益世報》上發表;高中畢業。同時考取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後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華大學四年中發表散文十餘篇,譯文多篇。
1934年(二十三歲)
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畢業論文的題目是:TheEarlyPoemsofHoelderlin。
應母校山東省立濟南高中校長宋還吾先生的邀請,回母校任國文教員。
1935年(二十四歲)
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了交換研究生的協定,報名應考,被錄取。同年9月赴德國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師從瓦爾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二十六歲)
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
1941年(三十歲)
哥廷根大學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是:DieKonjugationdesfinitenVerbumsindenGathasdesMahavastu。
以後幾年,繼續用德文撰寫數篇論文,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
1946年(三十五歲)
回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系主任職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除外)
1951年(四十歲)
參加中國文化代表團出訪印度、緬甸。
譯自德文的卡爾·馬克思著《論印度》出版。
1953年(四十二歲)
當選為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4年(四十三歲)
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四十四歲)
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前往印度新德里,參加“亞洲國家會議”。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參加“國際東亞學術討論會”;譯自德文的德國安娜,西格斯(AnnaSeghers)短篇小說集出版。
1956年(四十五歲)
當選為“中國亞洲團結委員會”委員;
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譯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娑(Kalidasa)的著名劇本《沙恭達羅》(Abhijnanasakuntala)中譯本出版。
1957年(四十六歲)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印度簡史》出版。
1958年(四十七歲)
《1857…59年印度民族起義》出版;
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成員,參加在蘇聯塔什干舉行的“亞非作家會議”。
1959年(四十八歲)
當選為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應邀參加“緬甸研究會(BurmaResearchSociety)五十週年紀念大會”;譯自梵文的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Pancatantra)中譯本出版。
1960年(四十九歲)
為北京大學東語系第一批梵文巴利文專業學生授課。
1962年(五十一歲)
應邀前往伊拉克參加“巴格達建城1800週年紀念大會”;當選為中國亞非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
譯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娑的劇本《優哩婆溼》(Vikramorvasiya)中譯本出版。
1964年(五十三歲)
當選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