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首次飛行就是從39A號發射臺上開始的。

垂直總裝測試大樓是“土星5號”火箭和阿波羅飛船的總裝廠房,也是火箭和阿波羅飛船結合“完婚”的新房。廠房長219米,寬158米,高160米,有4個總裝工位和8個測試間,可對火箭67個分系統進行測試檢查。發射控制中心在垂直總裝測試大樓旁邊,有3個發控室,每個發控室配有470臺監視、指揮、控制裝置。密如蛛網的計算機系統可對火箭3000多個專案進行測試。電視監視系統配有80個攝像頭、100個監視屏,總裝測試大樓、發射塔架、乃至火箭燃料加註庫房裡面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法眼”。

為了航天員的安全,“土星5號”火箭發射塔架有一套耗資上億元的安全保障秘密通道。在發射塔架的平臺到地下12米深的地方,建有一條61米長的不鏽鋼滑道,萬一發生意外,在塔架上的人員可進入滑道以20米/秒的速度下滑,進入地下安全掩體。掩體裡備有可供20人生存24小時的物品。發射架臍帶塔的98米高處,還有一根與地面連線的專用斜?吊索,出現緊急情況時,已?進入飛船的航天員可迅速爬出飛船,就近乘坐可容納9人的吊籃。開啟開關,吊籃就會順著吊索自動向低處滑去,保證在30秒鐘內將人員送到760多米以外的安全地帶。雖然耗資巨大,而且在實際飛行中,這套系統從來沒有使用過,但是決不能沒有它。想想我們人類偉大的科技發明,有多少是平常用不上的東西。

“土星5號”火箭於1962年開始研製,1967年11月9日首次飛行,1973年5月末次飛行,?計劃發射19次,後來取消2次,實際發射了17次。其中第1~3次是不載人模擬環地飛行,第4次是不載人試飛,從第7號開始是載人飛行。1968年12月21日發射的“阿波羅8號”載著3名航天員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繞月飛,隨後,又發射了7次登月飛船。後來還發射了天空實驗室等,成功率100%。阿波羅登月任務完成後,39號發射區被改建為太空梭的發射場。

阿波羅又名赫利俄斯,古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是光明與智慧的象徵,月亮女神阿爾忒斯是他的同胞妹妹。阿波羅瘋狂地熱戀著美麗的仙女達芙妮,而愛神丘位元為了復仇,設計把達芙妮變成了月亮上的桂樹。美國的登月計劃以太陽神阿波羅的名字命名,太陽神為了永恆的愛去造訪月亮神,體現了人類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執著和勇氣。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生死時速外星蜘蛛(1)

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核心是阿波羅飛船,它是美國繼水星號、雙子星座號之後的第三代飛船,它的航向目標直指月球。(阿波羅飛船由指令艙、服務艙和登月艙組成,發射時還有逃逸救生塔,飛船高16米(加逃逸救生塔25米),直徑~米,重約50噸。

指令艙是圓錐形,高米重6噸,底部直徑米,配備可供3名航天員生活14天的給養,是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飛船的控制中心和返回地面的元件。指令艙分前、中、後三個艙段,前艙放置著陸部件,回收裝置和姿控發動機;中艙是航天員座艙,中央並排有3張座椅,中間是指揮艙駕駛員座位,兩邊分別為指令長和登月艙駕駛員座位。發射和返回時,航天員必須躺在座椅上,其餘時間可以在狹小的艙間裡活動,中艙內還有環境控制、生命保障,操縱儀器,通訊裝置、救生用品及給養等。後艙裝有10臺姿態控制發動機,還有控制系統、計算機等。飛行中,航天員可以利用艙內的各種儀器裝置和姿態控制發動機,對整個飛船進行全面控制和操縱,指令艙還是航天員結束月球探險後返回地球的唯一交通工具。

服務艙為圓筒形,是容納儀器和裝置的地方,它利用艙內的電源、環境和推進等系統為飛船提供必要的服務。當兩名航天員乘登月艙在月球表面降落時,它由一名航天員駕駛進行環繞月球軌道飛行。當飛船開始返回地球,再入大氣層前,服務艙的任務即告結束,與指令艙分離後被拋棄在太空。服務艙高米,直徑4米,重約25噸,周圍分6個隔艙,放有主發動機,燃料貯箱,姿控、電氣等系統以及三組氫氧電池、水和氧氣。主發動機用於軌道轉移和變軌機動,姿控系統由16臺小發動機組成,既用於姿態控制,又用於飛船與火箭的分離,登月艙與指揮艙對接以及指揮艙與服務艙分離等。

登月艙形狀非常奇特,好像一隻大頭朝下的外星蜘蛛,由上升段和下降段兩個完全獨立的部分組成,全艙高約7米,寬米,重噸。上升段為不規則的多邊形,它是降落和起飛時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