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數量繁多,我們在這裡只能詳細討論其中的一小部分。筆者選擇了母雞及其對立面公雞,因為筆者發現,與之相關的諺語無以數計,多達六十多種語言,遍佈世界各地二十多個國家。動物隱喻在諺語中如此受歡迎必定有其原因;毫無疑問,該原因一定與人們把自己的經歷與動物的行為或處境等同起來有關。前面的章節曾討論過母雞及其雄性伴侶:母雞及其各種特徵被認為具有典型的女性特徵,與公雞身上的假想男性特徵相對;而在粗俗的語言中,公雞也可指“男性生殖器”。強調女人和母雞、男人和公雞之間共性的諺語主要圍繞著以下幾個基本點展開:
一 把女人比做物品(6)
一隻母雞隻屬於一隻公雞,而公雞卻可以有許多隻母雞。
母雞必須保持沉默,而公雞有權利也有義務打鳴。
母雞要下蛋,而且作為母親還要照顧小雞。
圍繞這三點有許多觀察和看法,說明了殘酷的現實以及理想的生活。這裡只能總結其中一些主要觀點,其中大部分都反映出兩性間的利益衝突。公雞被當成老闆,母雞應該服從,但是母雞常常並非無條件地順從,雖然從理想的角度來說,它們應該如此。於是,矛盾和叛逆就產生了。一則印度尼西亞諺語向公雞提出了一條明智的建議,建議公雞有時要放下自己的架子,“為了和平起見,就做回母###”。然而,這種情況並不常見。
首先,理想的狀況是,母雞滿足於自己的地位——僅做一隻公雞的妻子,然而實際上她受到懷疑甚至指責,因為她喜歡去拜訪別的公雞。但同時,她也受到威脅,告訴她不要這麼做,因為如果她跑到別的公雞的雞窩去,出來時總是會被拔光雞毛的。一則智利西班牙語諺語向公雞提出了這樣一條生硬的建議,如果母雞到處亂跑,就該把她踢出門去:“在自家吃食卻跑到別人家下蛋的母雞,養不得。”這則諺語建議丟棄那隻在自家吃食卻跑到別人家下蛋的母雞,其背後也同樣反映出對於孩子父親身份不明的擔憂。
同時,公雞自己卻因天生的濫交本能而受到同情。諺語指出,不管是小公雞還是老公雞都一樣,難道不是嗎?而且性功能減弱的老公雞還會指責母雞不可靠。諺語中強調,沒有了公雞,母雞就不能生存,因為多虧公雞她才有個窩。因此母雞受到告誡,最好不要和公雞吵架。否則她又去哪裡安身呢?
因此,迫於環境的壓力,母雞要體面地屈從於她的身份。一隻明智的母雞知道該怎麼做。她是端莊的典型:晚上早早去睡覺,避免別人說閒話;早晨公雞不發出訊號,她是不會亂動的。她一直待在家裡,因為到處亂跑的母雞是不下蛋的。她也不會飛到很遠的地方,除非公雞和她一起飛,因為她明白如果母雞飛得太高,就看不到自己的窩了。如果偶爾她自己飛遠了,她也會謙卑地道歉說,這不是她的錯,是風把她吹到了別的地方。此外,諺語也反映了這種順從的另一面:一旦對母雞進行控制和壓迫的公雞離開了母雞的窩,或一旦他死了,人們就會懷疑母雞們——她們終於感覺到自由,於是就開始放縱享樂。
其次,打鳴的是公雞,在自己的雞窩裡或在外面,隨心所欲,而母雞的任務就是下蛋和孵小雞。公雞打鳴似乎是對母雞這種獨特成就的一種必要補償。在世界各地,公雞和母雞都被用做隱喻(人們也滿懷感激地承認這個隱喻),以傳播表達人們願望的智慧,即女人應該保持沉默,而男人應該說話。母雞打鳴是被禁止的,而且也應該受到禁止。為什麼呢?首先,人們著重強調:母雞發言有悖“自然法則”——如果母雞膽敢打鳴,天是不會亮的。而且,即使她想試一下,她也會徹底失敗的,或者至少也不能做得那麼好。此外,還有一個有力的理由,就是打鳴違背了母雞自己的天性,正如她不可能像公雞那樣扇動翅膀。
然而,大多數諺語並沒有真的否認母雞可以打鳴,它們只是認為這不是件好事。反對母雞打鳴的原因有許多。首先,上帝自己就不會同意這種不體面的行為。一隻打鳴的母雞,就如在公開場合講話的女人一樣,是不會有好下場的,也就是說,她是嫁不出去的。母雞打鳴會把家變成一個糟糕的地方、一個不快樂的地方和一個不幸的地方,等等。從日本到俄羅斯、從芬蘭到###,從阿根廷到美國,各種各樣的諺語都在反反覆覆地重複這一點:一旦母雞開始打鳴,她會施展自己的影響對公雞加壓或奪權,而這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母雞越界本身不僅僅是件錯誤、可恥和可悲的事情,而且也預示著最嚴重的悲劇。母雞打鳴意味著和平的結束,意味著我們的家園要變成廢墟,意味著家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