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是個人資本,不是人口少生與多生的片面資本,資本識別帶來廣闊的社會生存空間,人口少生與多生,取決於資本契約與社會倫理共同的作用,世界人口增長與否,取決於世界各人資本代表的各體資本的能動性。
開放帶來的港臺個體人體文化,是中國現代社會個人對現代世界個人的貢獻。中國個人犧牲了自身傳統文化中的即得利益,用一國開放來維護世界開放,這是對中國社會傳統歷史中長期禁忌的一個承擔,天下一國之下的一家個人,顯然是將自己作為祭品貢獻給了整個世界的祭臺。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其理論根據顯然來自開放過程與以往名族、民主、公平過程的一切承擔。中國因為各種長期禁忌而帶來的容易積貧積弱的國情,也是整個世界需要識別的中國國情,中國資本融入世界資本體系,內部矛盾外部化的同時,顯然帶來了這一中國國情中體現的資本識別的巨大作用。
一國兩制是一個偉大的構想,但是這個構想是建立在開放資本識別的基礎上,一國兩制帶來的是世界和平,用一國國情來取消中國國情既個國國情。整個世界因為各個國家而帶來各國不同國情,而中國卻犧牲了本國國情來建立世界和平,中國各體式的資本識別,不同於歐洲殖民式的罪惡資本識別,雖然中國同樣有移民現象發生,移民不等於殖民,資本識別不等於個體識別,近代歷史說明,歐洲殖民方式就是因為其個體資本的自私性而給整個世界帶來罪惡,而中國是各體資本社會,移民是交流與共同發展的需要,沒有建立個體私有資本的罪惡目的。
回到內部來說,各體資本也是消化因長期天下一國傳統禁忌而帶來的積貧積弱的綱領,各體資本透過平等啟用社會勞動而帶來價值,不僅是勞動價值,因為中國國情決定同時來具有倫理價值。中國對外開放,奉獻出來的應該主要是倫理價值,無論體力還是腦力勞動,這是比勞動價值更高的中國社會剩餘價值。天下一國只是借指整個世界的老百姓發出的只有一個國家的願望,並非指單一某國的老百姓發出一國願望。中國並非天下一國的唯一願望所在國,中國現代社會的巨大剩餘價值,透過開放的各體資本識別來傳達給整個世界,作為文化與文明,這是需要世界回應的。從階級識別到資本識別,從落後就要捱打到懶惰就要捱打,因為勞動的體和倫理的體,中國各體資本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面巨大旗幟。回顧各體資本形成的原因,可以得知,從階級識別到階級鬥爭,識別發生了很大作用,這是文化上的識別,也是知識分子的一次識別過程。
而階級識別,中國各體社會並不是從辛亥革命到新文化運動時期開始的,而是從鴉片戰爭以來一直貫穿著,經歷了一百五十多年漫長的時期,從晚清時代的封建民族統治,從晚清時代的階級識別開始,一直到民國三民主義階級識別時期,已經發生了諸多人口與武裝的矛盾衝突。晚清被推翻以後,是因為階級識別任務沒有完成而不斷繼續發生文化和武裝革命運動的,而階級識別顯然與民族識別是從來沒有分離過的,目前的教育制度與體系,割裂了這一不能分離的識別組成部分。階級識別和民族識別的分離,歷來造成革命和建設的片面性。
經濟建設中個體資本在成為各體資本的過程裡,仍然具有這一片面性。在個體不能經營私營經濟的計劃時期,個體受到的人口與武裝的壓力,中國個體因為不堪戰爭帶來的殘酷痛苦與人口多生慣性的壓力,在追求個體資本的時候,體現出來一定的不顧各體的自私性。個體資本只求個體富裕不求個體的平民化精神,與歐洲圈地運動時期的血腥資本積累,有一些相似之處,儘管大體上因為受到共產主義理念的約束,是沒有歐洲列強那樣激烈爭奪過市場的。在中國,用中國的傳統,用中國的話說,這是個體戶時期只負責民族識別而不顧階級識別的體現。只顧民族識別,就是說放棄了家庭個人或者放棄了組織個人的一面而只剩下另一面;不顧階級識別,就是不顧知識分子無論何時應該具有的腦力勞動者的義務而放棄階級識別的原則,其體現為知識分子下海經商的說法。
知識分子下海經商,必然帶來天下一國禁忌的蠢蠢欲動。建國以來第一代第二代共和國人們總是談論著的資產階級蠢蠢欲動,最終朝著無產階級蠢蠢欲動的方向奔去了。知識分子下海經商這個說法,給出了知識分子本身這樣一個無產階級的前提,這本身恰好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士大夫們的歷史模範和歷來作風,知識分子的資本化,對於形成各體資本是有利的,但是知識分子這個界定到下海經商的劃分,給了個體在獲得資本時出現一些盲目的不擇手段的傾向,這就是資產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