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使者,心裡便沒有主意了。
首先是王敦這邊來信,可是他派手下一個參軍去勸說王敦不要搞兵變,王敦緊急派使者跟過來見甘卓,甘卓卻說過去他殺了自己親家而投靠外人,現在不想再做第二次,讓王敦不要逼他,使者回去告訴王敦,說得王敦惱兇成怒,心想你自己親家都背叛了殺,這還不想背叛我啊,冤枉我栽培你一世。
而接替他甘卓做湘州刺史的,竟然是一個司馬家的王爺,這王爺當然可以來接替了,因為反賊杜弘正被陶侃剿滅得差不多,湘州早已恢復平靜,那還不來作為領地啊。刺史王爺派文官鄧騫來勸說甘卓,畢竟是舊相識老下屬的,鄧騫代表王爺來說詞,當然是等於代表了建康皇族勢力,勸說甘卓和各位參軍參謀不要參與王敦的兵變,而鄧騫帶來的不僅是一個王爺的許諾,實際上是朝廷裡皇家的意思,只要甘卓不支援王敦並適當反對王敦,就可以給他升官加爵。鄧騫和甘卓軍中的參謀一番唇槍舌劍之後,搭成協議。
第二百四十六章人之將死其言也善(3) '本章字數:3408 最新更新時間:2011…03…10 18:30:38。0'
這個協議,既是對王敦的反對,也是和江陵派的一次利益分配,說到江陵派和江西派,這江陵派好不好理解,但是江西派需要說一說,裡面的事情主要是因為建康朝廷的問題,司馬睿稱帝是在杜弘父親起義被剿滅之後,杜弘父親的起義,那時候司馬睿受到東海王司馬越的委託,帶著九十萬軍民大舉南渡沿著長江中下游兩岸分佈下來,東海王司馬越是最後一個死去的八王之一。
從東海王死後,西晉朝廷就亂得更加厲害,就是說即將名存實亡,在中原已經徹底沒有司馬家族的統治權了。東海王后面還有幾個傀儡皇帝,最後一個司馬家的傀儡皇帝死的時候,就是公元317年左右,這時候司馬睿才正式稱帝,稱號為元皇帝。第一次明確表示出來兩晉的差別,這就是說的長江流域得到一次大的開發,而西晉和東晉的差別則是大晉和小晉的差別,並不是北晉和南晉的差別。
司馬睿是十年之前抵達建康,他們這一群根據司馬越的指示,把在原來三國吳國都城石頭城的基礎上,先經營石頭城起來,吳國被滅之後吳國都城石頭城的冷清開始恢復。建康原來叫建鄴,到底什麼時候改成建康的,反正不是在東晉就是西晉的那幾年,西晉有個皇帝就叫司馬鄴,就是上面提到的最後一個西晉的傀儡皇帝,他剛好死去,是他死前就改名呢還是元皇帝登基以後改名避諱?也就在這幾年中吧,司馬鄴是在313年被幾個大臣擁戴才做了幾年長安城主,為什麼不是在洛陽呢?因為八王之亂之後,迎來的是五胡亂華,中原陷落,一部分皇族逃向長安,而八王內鬥引起的硝煙並沒有結束,所以戰火接著燒到長安。元皇帝要避諱那也是因為要繼承西晉大統,這是皇朝的規則,他到底避諱不避諱,反正建康就是叫做建康了,也不叫石頭城,還有要稱作建鄴的,那是後來的事情。
東海王作為參加西晉內鬥最後一個死去的司馬家族八大王中的王爺,當時琅琊王氏大家族中的王衍是東海王的心腹,在東海王的指令下,他不僅是委託王家同族的人陪著司馬睿南渡到建康,還委託一個王家的人到荊州做刺史。這位荊州刺史是王衍的弟弟王澄,那時候,王衍這個王家和王羲之前輩的王家同樣是琅琊人士,而琅琊王家的族人很多,王衍這個王家和東海王司馬越是一批人物,到了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再度是王家輔佐司馬家族。王家的人物很多,扯關係現代人很不容易扯清楚。但是王衍王澄按照輩分來說,是王敦的爺爺輩份的人物,王澄年紀比王敦雖然大,可是沒有大到爺爺和孫兒的差別,王澄成為江陵派的代表人物,而應思遠在江陵中的軍權就是王澄提拔任命的。東海王身邊的王衍後來被趙國姓石的石勒給殺掉,而王澄則被王敦殺掉。王衍死於五胡亂華中,王澄則死於與王敦在爭奪江陵的權力場中。
建康朝廷在即位前後,自然要組織超過江陵派的文武班子,建康有需要派出文武的時候,建康就組建了江西派出來,不僅江西派,還有江蘇派浙江派安徽派等等,各自勢力大小不一。古代的派系就是這樣多的很,不像今天只有一個,這是有沒有皇帝的區別。
到了應思遠和陶侃走上政治舞臺的時候,王澄雖然死了,可是江陵這裡仍然有很多的南渡過來的人,江陵的人心,一部分跟著應思遠這樣,忠於建康朝廷,有應思遠在朝廷裡呼應著,還有一部分則與王敦的派系爭奪著,一時間暗流洶湧政治格局就像西晉朝廷裡八王之亂之前的情景一樣。
江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