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4部分

天下要全部打回到晉朝手裡,就是北面的胡人和蜀地的蜀人,合稱二寇,這二寇正式去掉一股,剩下的當然是桓溫大都督要北伐了。孫盛又跟著桓溫北伐,開始幾次也是立下戰功,他就給封了一個有個縣城做封地的侯爺,還放到湖南長沙做太守,那裡已經不是我周家的地盤,但我周仲孫也認識孫盛孫安國這個人物。之所以說他很有頭腦,原來他是在陶侃手下做參軍的,當然是認識周家的早,他七轉八轉,轉到桓家和周家一堆來了,到了長沙做太守,也是個很會撈錢的傢伙,他實在太過貪婪,長沙郡舉報他的人很多,鬧到朝廷裡,桓家和周家不得不意思一下子,沒收他的財產。沒收的時候,錢財裝滿了好幾大馬車。

一個郡守,這樣的能耐,實在令人敬佩。孫盛喜歡寫點文章,這個據說是陶侃當年就看重他的,他寫了很多書籍,可是他寫的一本書中提到桓溫大都督北伐,寫他最後一次失利,傳到桓溫都督那裡,讓桓溫很生氣,桓溫這一輩子就吃這一次敗仗,所以最聽不得別人說這最後一次北伐的失敗。沒收孫盛的錢財,只是怒氣上頭,畢竟他很會跟著做事,我大爺爺周撫後來已經死了,而老爸周仲孫一知道,就上書給桓家給他說情,桓溫也不會辦死他,就把他放回去了,錢財都一併還給了他。聽說好幾年前,孫盛老死了,死的時候七十二歲。只是?弄錯了,我老爸是我老爸,雖然都叫周仲孫。

大都督離開成都返回湖北江夏(今武漢市)軍營駐地,我大爺爺周撫和大伯伯周楚等周家子弟二十餘人,軍隊人數最初在桓溫帶來萬把人裡留剩下五千多,還有沿路招募來了的數千人,加起來雖然不多,但是五千多士兵都是精兵強將,跟著大爺爺和曾爺爺行伍多年的老兵油子,老兵痞子會打仗也會安家,這裡就成了周家和這五千多人的天下了。

事情很多。大爺爺和大伯伯,一面要對付李家王朝原來的三四萬軍隊,雖然都鳥獸四散了,有的是準備投降了有些則在觀望,我大爺爺和大伯伯得要一一招撫他們,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分派兵力到劍閣綿竹涪陵一線去駐紮,哪裡雖然天險,但是不可不解決原來李家隊伍的權力,不能讓他們駐紮在這一帶,為頭的要換下來,能夠聽話的就安排到桓溫都督那裡去,或者乾脆到周家湖北江西的地盤上也可以。駐紮好軍隊,瞭解並佈置棧道天險的具體防務,就要開始北出劍門關大巴山去試探梁州漢中的軍情,這些事情,都是大爺爺和大伯伯一家拿手的。反正就是軍隊嘛,將令之行在於權嚴,將軍之道在於謀深,深謀遠慮方能致勝。

原李家王朝軍隊以及貴州部族流民遷徙隊伍,有不服從的,就地正法。後來逼反了兩三次李家軍隊反叛,但是大爺爺大伯伯都輕鬆解決掉了,倒是上報朝廷方面,就藉口很嚴重,就是桓溫都督都以為的確很難控制,桓溫非常支援我大爺爺一家,凡是有要求,幾乎有求必應,凡是有條件,也是儘量滿足,所以這蜀地還有不能安定的嗎,但是梁州方面,我大爺爺卻在數年中進展不大,因為既然藉口益州境內剿匪,那麼要全力北上樑州發展就不好辦了,朝廷和桓家都督都會認為周家發展太快,反過來會不放心周家成為第二個李家,所以進展不大一直是名義上不是實際上的,寧州也就慢慢成了周家的老巢。

從成都到荊州,這水路一通,雖然峽谷不好穿行,但是還是能夠通往了,來往一多,桓家周家所得利潤豐厚,漸漸地就是大小軍閥,桓家更加是實際上的晉朝皇帝,而周家則是李家第二,只差能夠自己發行周興錢來區別於漢興錢,我大爺爺不是沒有想過,不過他剋制住了,發行周興錢,還是擔心蜀人不服,畢竟自己是外來戶,不是成都本地人。這李家祖上到底是本地人士,這個不是虛構出來的,雖然是祖上,可是李家又是巴人,名氣一直很大,巴蜀巴蜀,從來都是難分難捨,要不然成都士人鄉紳不會聽從與李家四十餘年。

第二百四十三章周家的自責(12) '本章字數:3497 最新更新時間:2011…03…10 18:28:03。0'

成都郡又叫蜀郡,蜀郡,犍為郡加上廣漢郡合稱三蜀,三蜀之地數廣漢郡山路最蜿蜒,到了成都郡方才一馬平川。到了成都郡,良田桑蠶,池魚鳶飛,各郡縣均有鹽井可鑿,和平之年,家家有餘,各郡豐收,說起來這天府之國乃是上天所賜,賜予此地物產不缺,吃穿住行樣樣都有打理,金銀銅鐵樣樣不差。有了貼心軍隊把守,只要坐收漁利而已,我周家在這裡不發達也難。

要真的說我周仲孫自責,我覺得我周仲孫沒有什麼自責的,就是我大爺爺一家也沒有什麼自責的。什麼紅區白區,這年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