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嘛還呆在成都?從哪裡來回哪裡去,田地需要你們去種,以後我們要去收租子。
有些服帖聽話聽招呼的,機靈並且強壯還能夠指揮的,就拉攏讓參加軍隊,參加王軍,有的是立功的機會。桓家的和周家的把成都處理好,就要處理梁州的事情,你們聽話不僅可以立功,還可以跟著去打個富貴出身出來。
大部分就這樣給遣散回去了,仍然分佈在四川境內,充當四川境內不夠的人數。而少數不聽話的,實在惱火,也是正要殺雞給猴看以儆效尤,就殺掉幾個帶頭的掛腦袋在城門上。這就是後代一個叫做上海的地方後來發生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千年版本,我周家的創意早了一千六百年啊。
而桓大將軍,這次給朝廷立功,一回到大本營就給朝廷行功論賞做了大都督了,他忙得很,最多的時候管理著十個省份,朝廷裡大多數地方都由他管理著,而朝廷裡能夠直接管轄的地方,不過只有古代越國那一巴掌的地方。桓溫大都督一家當然人多勢眾,家人個個刺史將軍的,一個省份一個,都是省長州長。桓溫大都督手下的軍隊,不過十來萬而已,不多不多。
我大爺爺周撫家,要開始管理這益州寧州,還要著手準備接管梁州的事情,至於荊州,更加是周家參與管理的地方,這地方對於桓家和周家都重要,已經是兩家加上?的軍屬的聚集地,既是大本營又是總後方。桓溫大都督在考慮下一部的方向,對付趙國的姓石的他已經對付了很多年,還有燕國的傢伙,他正在開始著手對付,這時候趙國弱了而燕國強大了,所以大都督要準備收拾燕國。沒有想到,大都督英名一世,幾次北伐都成功,可最後一次卻失敗了,聽空話聽得煩躁了,便回到朝廷裡廢掉了皇帝另外立了一個。
他立的皇帝叫做簡文皇帝,桓溫找到一個叫郭璞的大臣說:“晉朝要興旺,就著在這個皇子身上了”,郭璞心領神會,把這個意思在朝廷裡傳達各位,郭璞就是寫過郭璞遺書的傢伙,還是孫泰道長幫助他兒子一起整理的,這郭璞畢竟是個文官,肚子裡的墨水和知識就是多。
簡文皇帝他當時在做琅琊王,這個稱號可是南渡的東晉朝廷的名號,是個影響程度很高的名號,可是這王爺一直呆在浙江,就是我說的古代越國那一巴掌地方上,沒有什麼出息的。簡文皇帝只在位兩年就死了,時年五十三歲。而我周仲孫現在的皇帝是孝武皇帝了,則是簡文皇帝的第三個兒子。
孝武皇帝他可是比我日子好過,還不是朝廷裡有名動天下的謝家的大臣,我琢磨著,自從桓溫死後,因為他沒有做成皇帝而桓家剩下的傢伙好像沒他的威望,謝家英名人物,所以桓家就不得不收斂一些了。那麼,論實力,謝家的現在多半有足夠的兵權了,從桓家手裡分到的,但桓家還是管理了很多地方,只是把江蘇大半和安徽大半以及江西一部分給謝家駐紮。而我周家到了我周仲孫這裡最不濟,大爺爺家已經縮腿了,周家現在開始陽痿,被梁州的秦國給連連欺負。說秦國就連桓家都非常吃力,桓家的非常後悔,早知道當年,在北伐到長安的時候,痛下殺手不給苻堅家的機會,就沒有這家人的崛起了,可是桓家和慕容家的燕國還有石家的趙國打了多少年,大半的精力都放在他們兩國身上。
再說軍隊人數,報給朝廷的花名冊上,我周家的隊伍,很謙虛那,只有五萬而已,只需要控制四川重慶貴州並協助桓溫大都督分管湖北,所以就這麼多了,我大爺爺也是覺得江山足夠,不想去圖謀什麼梁州大計。
在桓溫大將軍離開成都後,大爺爺周撫留下就此發達,他還沒有打下李家的之前,朝廷就封了益州刺史的,從李家不從水路向荊州到建康覲見稱臣的時候,就許了我大爺爺益州刺史的,早晚要進入益州。
那時候,和我大爺爺爭奪益州刺史的人還有一個姓袁的傢伙,他是作為前鋒進入蜀地的,可是開局不利,他這個前鋒卻吃了敗仗。還是我大伯伯周楚與桓溫的參軍孫盛一起在犍為郡堅守軍營輜重,遇到李家派遣部隊大舉進攻,而大伯伯周楚擊退敵軍。遠端偷襲沒有後勤補給,軍營輜重非常重要,軍營不失,訊息傳到取道成都的桓溫哪裡,士氣大振,這才開始轉敗為勝,一舉拿下李家王朝。事後,桓溫在成都呆了一個半月時間,論起功勞,當然是我大爺爺和大伯伯,所以那姓袁的袁家家世頗有來頭本來很受桓溫器重的,結果從此失寵,從蜀地回來氣得不出幾年就鬱悶死了,死的時候才三十七歲,可惜啊可惜,袁家的沒有周家這個命。
孫盛這個傢伙,雖然只是參軍,可是還不錯,很有頭腦的傢伙,這傢伙和我大爺爺很得親近,他也平蜀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