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是頭面人物,兩人一同到了孫皓的皇宮裡,各自在孫皓的龍椅上悠悠地坐了一回,王爺寶座和皇帝寶座,區別到底有多大?
之所以非得要說只有老五司馬?接受孫皓的受降,那還不是因為晉元帝司馬睿。東晉朝廷的開國皇帝,就是前琅琊王司馬?的孫子,要是他們一家改姓不叫司馬了,或許還可以說把爺爺司馬?尊敬地封一個帝王尊號,事實上司馬睿也想到過這樣做,凡是當皇帝的都要想到這樣做。可是他們不敢改姓不做司馬,只有司馬澄和司馬敦改名姓了王,這姓王的王家子弟,也就基本上沒有翻身的餘地了,姓王了就做不了帝王了,而司馬家族仍然還是保留了一脈血統在江南。晉武帝建立西晉,倒是把爺爺司馬懿和老子司馬昭都尊敬地封為帝王了,司馬懿為晉宣帝,司馬昭叫晉文帝。司馬懿的九個兒子裡面,司馬師排名老大,司馬昭是老二,司馬亮是老四,司馬?是老五,司馬倫是老九。司馬師本來是可以繼承司馬懿作為大統的,可是他攻打忠於曹家的原魏國軍隊時候暴病死去,當時司馬師與後來的東海王司馬越一樣,歸宿地都是在豫州梁國的項城縣。司馬越病死在項城內,司馬師在項城作戰裡發病,回到許昌以後隨後就病死了。據說司馬師的死狀很恐怖,死之前眼珠子都從眼眶裡掉出來,那正是在項城縣城外的軍營中,被叛軍偷襲,生病之中急忙帶病躲避叛軍,還不是被叛軍所傷,是傷於自己的倉促還有病情本來的嚴重,這病情來說,不知道司馬越在項城發病的時候是怎麼情形?大概也不會十分自然吧,如果要讚揚司馬師和司馬越,都可以說他們是英勇而死,若是說批評,那就是罪有應得,遭受天譴。司馬師打擊了曹魏集團阻止司馬家族崛起的企圖,而司馬昭手上平定劉漢蜀國,到了晉武帝手上瓜熟蒂落,順利地就滅亡了東吳,自從東漢末年以來的天下紛爭到了晉武帝司馬炎手裡,經過司馬懿三代人的努力而結束。不過,曹操父子三代的經營,對於司馬家族來說又是格外重要,沒有他們曹魏,也就沒有司馬的西晉。
琅琊王司馬?死於283年,而277年司馬炎的人事變動中,原琅琊王司馬倫給調回京師,司馬?是幸運的,有幸接受東吳的受降儀式。而司馬倫成為趙王,坐鎮鄴城,來往於朝廷京師之間,一時間不亦樂乎。隴西王司馬泰告病從關中回到京師,關中軍事都督的權力需要移交,趙王一看有機可乘,可以乘機撈取軍權,便自改奮勇請求都督關中軍事。趙王賄賂打點朝廷裡楊派和賈派之後,得到了這個任命。這一人事變動,趙王在管轄氛圍裡不斷地勞民傷財,時間就到了賈后執政,趙王因為賈后對付楊皇太后和汝南王司馬亮已經楚王司馬瑋而更加熱衷於宮殿權勢,對於關中流民的頭等大事翫忽職守,加上擔心朝臣彈劾而使得梁王來爭奪權力,趙王司馬倫胡亂鎮壓氐族巴族羌族等各族因饑荒而鬧事的流民,直接導致了齊萬年的起義。各族流民的起義被鎮壓,齊萬年英勇死去以後,司馬倫不思悔改,回到朝廷裡與賈后勾結在一起,他利慾薰心,對於宮廷裡的權勢更加覬覦,司馬倫先是使賈后相信他的奸計,賈后聽任趙王的建議要廢太子的位置,太子的心腹不服,司馬倫又向賈后告密說太子想謀反殺賈后,太子被殺,朝政又起禍端,賈后失去朝野信任而失勢,這就又出來了司馬倫殺賈后為自己假裝正名。司馬倫緊接著又從賈后夫君,那位一直不發表自己真正意見的晉惠帝司馬衷的手裡玩把戲,他要奉司馬衷為太上皇讓自己做皇帝。這位晉惠帝司馬衷的遠房的九爺爺,晉武帝司馬衷的九叔,倒是不怕自己降低了三等輩分,反而做孫子輩的繼承人了,他想做皇帝沒有人喜歡,還是長幼尊卑啊。朝野上下,君臣百姓人等堅決抵制,一時間各種流言都出來了,狗尾續貂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就是用來形容趙王司馬倫想做孫子輩分的兒子輩分。“你乾脆殺了司馬衷好了,殺了司馬衷自己再做皇帝,不要搞什麼太上皇的把戲,就像鎮壓齊萬年一樣讓百姓封口也好。”可是趙王司馬倫沒有這個手腕與實力,所以趙王司馬倫被以晉惠帝司馬衷的三個同父異母的親弟弟為主的弟弟王爺派剿殺了下來,剿殺的時候,把楊皇太后派與賈皇后派的所有陰謀詭計的手段和伎倆都用上了,賈后一派退場,西晉朝廷成為皇弟派與皇叔派還有皇爺爺派的新老王爺的黨爭的地方。
趙王司馬倫與梁王司馬肜爭奪權力,兩個皇爺爺站在不同立場上,梁王本是楊皇太后一派的,楊皇太后給賈后謀殺,梁王也是不肯罷休,趙王這個皇爺爺本來是兩邊討好,現在他想巴結賈后站到遠房的孫媳婦一邊,對於楊皇太后一派勢必進行打壓。趙王司馬倫不思為國效力,處理隴西流民事件不力,本來他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