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指著面前枯死的麥田,問郭師爺。
“不是有火力提水機嗎?麥田枯死絕收,又為何不補種玉麥?”
郭師爺早看到了李信陰沉的臉色,趕緊解釋道:“火力提水機是好東西,但還是供不及麥田,照樣都枯死了,後來便只好都撤掉,全力供應給玉麥田。這些田地也不是不補種,而是補種了也等不及秋收,白白浪費了種子,如此拋荒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玉麥的情形如何?”
李信出於前世的慣性思維,這一段時間都過於將精力專注在工商業上,對於農業本能的忽視了。可在這農耕占主導地位的時代,恰恰農業是最不能忽視的。靠天吃飯的農耕文明,大旱無雨就意味著絕收,絕收就意味著將有大批的人因為存糧耗盡,而新糧又接濟不上,面臨斷糧的危險境地。
“減產是肯定的,但到了秋天總會有收穫的。”
四個字始終在李信的腦中徘徊,“饑荒來了……”
明朝的流賊之禍很大程度上都是來源於饑荒,而山西絕不能步了陝西的後塵。頓時,由於鐵軌路第一期完工帶來的好心情徹底被無情的現實所碾碎,便再也無心去視察,反而考察起了絕收的狀況,以及附近百姓家中究竟還有多少存糧。
但一路看下來,卻讓李信心驚肉跳。流賊之禍過去以後,很多百姓陸續返鄉,並且在三衛軍所主導的官府那裡領取了足夠吃到麥收時節的糧食,但眼下麥子卻絕收了幾戶老農突然見家裡來了大官,嚇得不輕,雖然李信一再以示溫和,百姓們卻始終拘謹的很。
倒是有幾個愣頭青說話直。
“大老爺賞點糧食吧,家裡的糧食眼看見底了,過了六月恐怕好日子又到頭了,往年還能逃荒,可如今卻逃到哪裡去,哪裡還有山西太平?”
立即便有老人斥責家裡年輕的後生。
“在大老爺跟前無禮,活膩歪了麼?趕緊請罪去……”
在李信一再表示沒有關係的情形之下,有老人從箱子底下掏出了布包來,層層開啟,赫然是總兵府與太原府聯合發行的糧票。
“米缸裡還有些糧食,這些糧票兌了糧食,緊巴緊巴也能對付到秋收,大老爺別聽他瞎說!”
看著老人粗糙黢黑的大手小心翼翼的攥著那幾張糧票,李信的心裡五味雜陳,高興的是糧票終於取得了百姓們的信任,可他是知道實情的,當初為了穩定民心,田復珍和高時明都主張增發一批糧票,若是麥收時產了麥子到也不是問題,可如今…。。
說白了就是發行出去的糧票沒有足夠的糧食來全部兌換,若是此時發生了爭兌,後果不堪設想。
回到太原城兵營,李信第一件事就是將田復珍和高時明叫來,統計太原府究竟發行了多少糧票,而府庫裡究竟又有多少存糧,最後得出的結果卻讓人不寒而慄。
高時明一攤手,“只能向朝廷求援了,發賑濟糧。”
恰在此時,朝中的眼線又送來了重要的訊息。洪承疇正式復任宣大總督。而且,據傳聞他正在謀求將滯留在宣府的三衛軍步戰營與騎兵營納入麾下的可能,其間還遊說了幾位內閣大學士和司禮監的太監。
第三百五十一章 李信北上
漏屋偏逢連夜雨,破船又遇打頭風。兩件事都是頂頂棘手,糧食是百姓的天,萬萬不能忽視,而軍隊又是李信賴以生存的根基,更是馬虎不得。這兩樁事都是近憂,都迫在眉睫的需要他拿出一個可行的解決辦法。
“商社的糧食還有多少?必要時可以拿出來應急,總應當能挺過這一段艱難時期。”
黃勝由宣府得到了不少未燒燬的糧食,有很大一部分都存留在鎮虜衛,萬一太原危機可以拿出來賑濟災民,穩住局面。但這個建議立即就遭到了太原知府田復珍的堅決反對。
“太原用糧大體分為三部分,一為軍二為民三為宗室,其中宗室歲入足夠自給自足無需地方負擔,重點在軍與民,難點也在軍與民。”
田復珍停頓了一下,整理了腦中的思路又繼續道:“商社畢竟是私產,又與大將軍密不可分,若是由商社取代官府放糧,恐朝廷上有所猜忌……”
話到此處不必再明說,明朝本來就猜忌武將,而武將又出私產來往軍中百姓賣好,到時候被朝中別有用心之人抓住了把柄,可就被動之極了。
“若以山西布政使司的名義來促成此事呢?”
一向在這種民生大事中不甚發言表態的郭師爺卻道:“大將軍認為有幾成把握可以說服幾大商社的股東們同意此事?”